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玄琬隋末唐初 563 — 63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3—637 【介绍】: 唐僧。
弘农华阴人
俗姓杨
初从洪遵学四分,后从昙迁禅师学一切经。
太宗贞观初敕召为皇太子诸王等受菩萨戒。
普光寺造就,居之。
曾以减杀等四条戒太子太宗闻其说,特为下诏断屠。
及卒,道俗哀悼。
有《佛教后代国王赏罚三宝法》、《安养苍生论》等。
玄琬俗姓杨氏
宏农华阴人
昙延法师为师。
贞观初敕住普光寺
十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族出弘农华阴杨氏。
其先有徙雍之新丰者。
子孙繁衍。
因别谱谍焉。
年志学薙落。
昙延法师弟子延公一代名匠。
婉既登具。
洪遵律师
习四分三载
即敷演。
侪类推敬。
又听昙迁法师摄论兼法华大集楞伽胜鬘地论中百等。
皆研覈无馀蕴。
然以延公在日。
愿。
释迦丈六金像。
继志述事。
罔敢或愆。
乃于仁寿二年
袖敛众施。
就所住京辇寺。
设模以铸。
于时空色澄湛。
杲日流辉。
天华如云母。
飘洒四至。
终坠像前。
观者以为异。
及脱模。
光相殊特。
关辅间。
无与比。
且造经四藏。
备极庄严。
其缮写之际。
必精加考證。
使无所遗谬。
每岁以二月八日
灌沐圣躯。
开讲设斋。
众兼悲敬。
惟受戒以清净为本。
运当像末。
恐致亏犯。
故于春首
礼二十五佛。
持千转神咒。
庶几毁禁之流。
澄源洁已。
登檀纳法。
明白无疑。
贞观初诏为皇太子诸王
授菩萨戒。
既而东宫普光寺
召居之。
且诏授皇后妃主。
并六宫等戒。
问遗填委。
而随以施予。
及营建功德无蓄积。
未几皇后于苑内德业寺。
书经一藏。
延兴寺。
构藏并书经。
皆诏监护。
于是卷帙自周朝所残毁者。
悉从校正
而法宝之全伊琬之力也。
九年正月
上书东宫
陈四条。
以行慈戒杀。
顺气奉斋。
为之目。
而覼缕数百言极切至。
东宫优答之。
语多不录。
是岁诏禁杀。
三月五月
再请。
乃特听尽此岁。
十年冬有疾。
上书东宫
委以大法。
寻奉遗表。
上国王赏罚三宝法。
安养苍生论。
三德论。
各一卷。
十二月七日
卒于延兴寺所居房。
寿七十五。
讣闻东宫哀恸。
𮚐赠如礼。
诏恻悼加赐物。
特进萧瑀太府萧璟宗正李伯药詹事杜正伦等。
并以躬尝北面执心丧。
香华幢盖。
送者数万人。
弟子五百馀人。
命阇维于终南山寺。
建塔葬烬骨。
奉灵像。
太子洗马兰陵萧钧制铭宗正卿李伯药制碑文。
无恙日。
从受具戒者。
三千馀人。
受归戒者二千馀万人。
右仆射杜如晦临终发誓愿历劫为师。
大将军薛万彻母及昆季。
钦崇轨范。
蔬素终身。
普光道岳法师识洞幽微。
禀承约饬。
武德初天下丧乱。
客僧莫可乞丐。
悉估鬻假贷。
以共给存济。
尤喜推奖材德。
智首律师身处林泉。
而名蜚辇毂。
卒使毗尼之学。
盛于有唐。
则亦有所从来云。
释玄琬
俗姓杨
弘农华州人也。
远祖因徙今居雍州新丰焉。
青襟悟道履操冲明。
志在学年方游法苑。
沙门昙延法师
震岭宏标遗教法主
文钦重立寺处之。
具见别传。
位居入室恭恪据怀及进具后。
便随洪遵律师伏膺四分。
冠冤遮性镕汰持犯。
涉律三载便事敷演。
使于后进乐推前英叹美。
乃旋踵本师。
涅槃真体。
捃掇新异。
妙写幽微。
又欲钦佩唯识包举理性。
昙迁禅师禀学摄论。
并寻阅众锋。
穷其心计。
法华大集楞伽胜鬘地论中百等。
并资承茂实。
研覈新闻。
环循弥讨。
其际搜会。
擢其玄理。
然顾福智相导有若轮驰。
慧业略剖于终。
标树创开于始。
永惟延师存日。
愿造丈六释迦
经略未圆奄便物故。
誓志营复克遂先摸。
仁寿二年
提洽有缘便事炉锤。
寺乃京皋冲要。
峙望归心。
故使至感冥通控引咸遂。
当时空色清朗杲日流辉。
上天雨花状如云母。
满空飘洒终坠像前。
僚庶嘉其罕逢。
法属庆斯荣瑞及开摸之后雅相逾圆。
即为关辅栋梁。
金像之大有未过也。
今在本寺。
每于静夜清朝。
飞流八音之响。
而不测其来至。
又造经四藏备尽庄严。
诸有缮写皆资本据。
又以二月八日大圣诞沐之晨。
追惟旧绪敬崇浴具。
每年此旦建讲设斋。
通召四众供含悲敬。
办罗七物普及僧俦。
又常慨运岠象末有亏归禁。
至于授受遮难滋彰乃蓥饰道场寻诸忏法。
于受戒之首。
依二十五佛及千转神咒。
洁斋行道。
使彼毁禁之流澄源返净。
登坛纳法明白无疑。
并传嗣于今住持不绝。
从此而求。
可谓护法菩萨也。
而重法尊行。
晨夕相仍。
若值上德异人。
必揖对欣振咨承馀令。
虽闻同昔习。
而翘仰如新。
斯后已谦光。
罕有踪矣。
贞观初年
戒素成治朝野具瞻。
有敕召为皇太子诸王等受菩萨戒。
储宫以下师礼崇焉。
有令造普光寺
召而居之。
供事丰华广沾会响。
又别敕入为皇后六宫并妃主等。
受戒椒掖问德禁中。
授纳法财日逾填委。
而钦若自守不顾有馀。
䞋施所资悉营功德。
寻有别敕。
于苑内德业寺
皇后写现在藏经。
当即下令。
延兴寺更造藏经。
并委其监护。
以二宫所寄惟谷其诚。
祇奉不难义须弘选。
自周季灭法隋朝再兴。
传度法本但存卷秩。
至于寻检文理。
取会多乖。
乃结义学沙门雠勘正则。
其有词旨不通者并咨而取决。
故得法宝无滥于疑伪。
迷悟有分于本末。
纲领贞明自始也。
昔育王再集于周时
定宗于唐世。
彼此诚异。
厥致齐焉。
然其匠训于世。
三藏含之。
偏以苦节自修德。
以律仪驰誉。
言为世范缁素收归。
华夷诸国僧尼从受具戒者三千馀人。
王公僚佐爰及皂隶。
从受归戒者二十馀万。
左仆射萧瑀兄弟。
人伦藻镜久厌时烦。
每咨法华会三之旨。
龙树明中之教。
沈吟移景奉佩而旋。
右仆射杜如晦
临终委命。
召为历劫师资。
大将军薜万彻毗季。
并及母氏。
崇戒约蔬素形终。
普光道岳法师
解洞幽关辩开慧府。
敬奉戒香行菩萨道。
而汲引亡疲弘务终日。
因之革励修习者计非恒准。
故京辅士庶继踵烟随。
礼供相寻日盈厨库。
时有巫觋者云。
每至授戒说法。
异类鬼神。
诸方屯聚。
承受相。
自非至功冥被孰能致乎。
以戒劝之至。
物我同
义等风行。
事符草偃乃致书皇太子曰。
元正告始景福惟新。
伏惟殿下。
膺时纳祐罄无不宜但夙萦沈痾不获奉庆。
蒙降逮问无任戢。
感顾恩隆罔知攸厝。
今略经中要务即可详行者四条。
留意寻检永绥宝祚。
初劝行慈。
引涅槃梵行之文。
令起含养之心存兼济之救也。
二减杀者。
引儒礼无故不杀牛羊者。
皆重其生去其滥逸也。
又言。
王者修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
见其生不忍其死。
闻其声不食其肉。
此即上帝悼损害之失。
树止杀之渐也。
故佛经有恕己之喻。
诫之杀打诸事也。
闻。
东宫常膳日多烹宰。
审如所承。
诚有大损。
殿下以一身之料遍拟群僚。
及至断命所由。
莫不皆推殿下。
所以长怀夕惕。
望崇慈恕。
自今以往请少杀生。
东宫内外咸减肉料。
则历长命久仁育斯隆。
三顺气者。
如经不杀曰仁。
仁主肝。
肝者木也。
春阳之时万物尽生。
宜育群品用答冥造。
如其有杀是不顺气。
殿下位处少阳福居春月。
行慈以和正气。
施惠以保天龄。
请年别春季断肉停杀。
悯彼含育顺此阳和。
四奉斋者。
如经年三月六能洁六根便资五福。
伏愿遵行受持斋戒。
何者今享此重位咸资往因。
复能进德崇善用成其美。
则善知识者是大因缘。
玄琬道德疏微曲蒙顾眄。
谨率闻见敢尘听览。
登即答曰。
辱师所示妙法四科。
循览周环用深铭佩。
法师旱祛尘累游神物表。
鹫岭之微言。
探龙宫之秘藏。
洞开灵府凝照玄门。
固以高步弥天邻几初地。
遂能留情博施开导蒙心。
理实义周词华致远。
包括今古网罗内外。
训诱之至审谕之方。
圣达立言师傅弘道
亦未足髣髴要津拟仪高论。
但行慈减杀顺气奉斋。
斯乃仁人之心。
以成大慈之行。
谨当缄诸心府奉以周旋。
永籍胜因用期冥祐。
馀文不载。
其言令之行化及此类。
九年下诏断杀。
起于三月尽于五月
以仁育兼济。
乃上启更
帝又特听尽于岁暮。
贞观十年杪冬
遘疾知归后世。
又致启东宫累以大法。
又上遗封表于帝曰。
玄琬闻。
真容晦迹像教凌迟。
无不假缁素以住持设内外而为护。
遂得法云再润慧日重辉。
光叶万乘绍隆千载。
窃寻住持之理义有多门。
弘护之方教乃非一。
若不依佛取舍。
仍恐赏罚乖宗。
如其准教验时。
是则简敬当理。
伏以僧尼等不依戒律致犯刑章。
闻彻阙庭尘劳听览。
僧徒无任惭惧。
但恐馀年昏朽疾苦相仍。
弱命不存洪恩未答。
遂于经中。
撰佛教后代国王赏罚三宝法及安养苍生论并三德论各一卷。
伏愿圣躬亲降披览。
陛下广开上书之路。
冀纳刍荛之言。
谨献秘要之经。
请详金口之教。
忝当传法。
庶无匿教之𮘧。
扶劣署封。
以酬终后之事。
不胜恋仰。
谨奉经以闻。
又遗诫门人在于道检。
言极详切读者垂泪。
又云。
馀荫施诸众生。
馀骸依古焚弃。
制服丧临一无预怀。
遂以腊月七日
卒于延兴寺房。
春秋七十有五。
道俗失依皇储哀恸。
天子下诏曰。
玄琬律师戒行贞固学业清通。
方寄弘宣正法利益群品。
不幸没世。
情深恻悼。
赐物如别。
斋𡒨所须事由天府
春宫懿戚卿相重臣。
并舍金贝。
荣嘉赗赠营助追福。
暨于百日。
特进萧瑀
太府萧璟
宗正李百药
詹事杜正伦等。
并亲奉戒约躬尽哀礼。
后旋𡒨山寺。
幢盖相映香花乱空。
从者如云众盈数万。
前傧达于终南
后尘犹继于城阙。
四十里间皂素充道。
皆云。
我师斯亡。
戒业谁保。
故为时宗如此也。
弟子等五百馀人奉遵遗旨。
尔时云高风静水净油香。
七众弥山一心悲结。
乃命下火依法阇维。
薪尽灰飞廓然归本。
仍于焚所建佛塔一区。
用津灵识仪像存焉。
宫洗马兰陵萧钧制铭。
宗正卿李伯药制碑立于塔所时为冠绝。
自始及终意存弘济。
生善福智无不缀心。
武德之初
时经剥丧粒食勇贵。
客僧无托。
乃自竭馀力。
行化魁豪。
随得货贿并充供给。
日到寺厨亲问丰约。
主客同庆焉。
又像季浇漓多轻戒律。
乃以身轨物引诸法属。
执经文依时附听。
乃经十遍远嗣先尘。
智首律师德光荣问于帝京者。
寔资成赞能扇芳风。
自见令达。
罕能推挹如此人矣。
故使唐运搜举岁拔贤良。
多是律宗。
实由琬之笃课也。
而容范端肃声气朗峻。
预瞻敬者莫不懔然。
故图象厥相。
犹令人畏者。
弟子僧伽
俗姓元氏
清悟寡嗜欲。
常随导物。
而立志贞正
机谏变适不犯颜色。
以味静为宗。
又不希人世。
依闲业道。
是所谋焉。
临终清𠻳歛容。
诲而卒。
岂非师资谦德能世其尘。
而恨其早卒清规未远。
姓杨
弘农华阴人也。
雍州新丰
青衿悟道。
履操冲明。
在志学年。
方游法苑。
沙门昙延法师
振领宏标。
文钦重。
立寺处之。
位居入室。
恭恪据怀。
及进具后。
便随洪遵律师
服膺四分。
涉津三载
便事敷演。
乃旋踵本师涅槃真体。
捃掇新异。
妙写幽微。
又欲钦佩惟识。
包举理性。
昙迁禅师
禀学摄论。
并寻阅众锋。
穷其心计。
法华大集。
楞伽胜鬘。
地论中百等。
并资承茂实。
研窍新闻。
延师存日。
愿造丈六释迦
经略未圆。
奄便物故。
誓志营复。
尅遂先模。
仁寿二年
提洽有缘。
便事炉锤。
当时空色清朗。
杲日流辉。
上天雨华。
状如云母。
满空飘洒。
终坠像前。
及开模之后。
雅相逾圆。
每于静夜清朝。
飞流八音之响。
又造经四藏。
备尽庄严。
诸有缮写。
皆资本据。
又以二月八日
大圣诞沐之晨。
开讲设斋。
贞观初年
戒素成治。
朝野具瞻。
有召敕为皇太子诸王等。
受菩萨戒。
储宫以下。
师礼崇焉。
令造普光寺
召而居之。
又别敕。
入为皇后六宫并妃主等。
受戒。
椒掖问德禁中。
授纳法财。
日逾填委。
而钦若自守。
不顾有馀。
䞋施所资。
悉营功德。
寻敕于苑内德业寺。
皇后写见在藏经。
并委监护。
昔育王再集于周时
定宗于唐世。
厥致齐焉。
然其苦节自修。
言为世范。
僧尼从受具戒者。
三千馀人。
王公僚佐
爰及皂隶。
从法归戒者。
二十馀万。
左仆射萧瑀兄弟。
人伦藻镜
久厌时烦。
每咨法华会三之旨。
龙树明中之教。
沉吟移景。
奉佩而旋。
右仆射杜如晦
临终委命。
召为历劫师资。
大将军薛万彻昆季。
并及母氏。
崇戒约。
蔬素形终。
致书皇太子
请少杀生。
东宫内外。
咸减肉料。
则历长命久。
仁育斯隆。
三顺气者如经不杀曰仁。
仁主肝。
肝者木也。
春阳之时。
万物尽生。
宜育群品。
用答冥造。
如经年三月
六斋能洁六根。
便资五福。
伏愿遵行。
受持斋戒。
登即下诏断杀。
起于三月
尽于五月
以仁育兼济。
乃上启更
帝又特听。
尽于岁暮。
贞观十年杪冬遘疾。
又致启东宫
累以大法。
又上遗封表。
又遗诫门人。
在于道检。
言极详切。
读者垂泪。
遂以腊月七日
卒于延兴寺。
春秋七十有五。
道俗失依。
皇储哀恸。
天子下诏。
情深恻悼。
赐物斋殡。
须由天府
特进萧瑀太府
萧璟宗正
李伯药。
詹事杜正伦等。
并亲奉戒约。
躬尽哀礼。
后旋殡山寺。
幢盖相映。
香华蔽空。
从者如云。
众盈数万。
前傧远达于终南后尘犹继于城阙。
四十里间。
皂素充道。
弟子等五百馀人。
奉遵遗旨。
依法阇维。
于焚所建佛塔一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静琳隋末唐初 565 — 6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5—640 【介绍】: 隋唐时僧。
京兆华原人俗姓张
七岁出家。
北周毁佛时返俗。
隋初投昙猛为师。
五年后,辞师南游樊邓间受戒。
北至邺下蒲晋间,数参名僧,遍习经论。
文帝仁寿间,课业于华原石门山
炀帝大业三年,入京阐扬《摄论》,敕召入内道场。
十三年,诏令巡方。
属世乱,复返南阳
恭帝义宁二年被召入,住大总持寺
唐高祖武德年间入住弘法寺,一时名臣多从其学,化盛京辇。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张氏
其先南阳人
后徙京兆华原
方幼时。
外国道人。
过其家。
叹曰。
此儿当隆佛法。
不可处之尘埃中也。
七岁从俗流出家。
非其本志。
遂去而从他师焉。
周氏之祸久。
汩没不能振。
隋初。
依昙猛法师究定慧学。
于时法运复亨。
弱冠犹以沙弥南游樊邓受具。
寻赴青齐。
披讨律部。
又研十地于觉法师所。
乃旋邺都炬法师
禀采华严楞伽思益等义。
既而匡众阐化。
名声益起。
偶至蒲晋。
道逊道顺二法师留讲十地。
久之叹曰。
药本治病而服药增病。
岂其理哉。
学识材辨。
秪以生慢也。
宜求所以治之者。
于是始习静念处等法。
俄而渐进大乘无得。
离念唯识等观。
白鹿山绝粒者数矣。
昏则登危巅高树。
以坐其上。
动经旬浃。
后造泰岳
夜见火光。
环照峰峦。
即追求之。
见数尼。
共议唯识。
忽然而隐。
未几。
关中
昙迁禅师为开摄论。
仁寿四年
诏送舍利于华原石门山之神德寺。
就以课业。
大业三年
沙门还源。
延讲摄论于辇下之明轮妙像诸寺
久之至东都
齐王暕情深定理
每从咨决。
鸿胪苏夔禀宗玄训。
高阳沙门道雄道体。
赵郡之道献明则
成承善诱。
造诣幽微。
洪哲致问曰。
怀道者多。
所专何业。
答曰。
山谷高深。
意定何在。
哲曰。
山高谷深。
由来自尔。
答曰。
若如来言正当馀处取土填谷齐山乎。
哲叹伏。
十三年具表闻上。
将西巡灵迹。
属𡨥盗纵横。
道途梗沮。
仅达襄邓。
义宁二年
诏住京之大总持寺
武德三年
正平公李安远奏。
弘法寺迎居之。
惟敷中论。
维摩起信而已。
夜则燕寂。
玄琬律师
躬膺令则任城王及其母楚国太妃安平公主。
皆邀至第宅授戒。
国子祭酒萧璟工部尚书张亮檐事杜正伦司农李道裕
并为弟子。
又请智首律师阐扬四分凡十遍。
率先学众禀服教法住持。
京辇虽沙弥净人。
犹明律相。
斯非其功欤。
贞观十四年。
十月二十六日。
以疾卒于弘法之房。
是日先有素交法常来候。
谓之曰。
不恋此生不贪来报缘集即有缘散则无又曰。
以己之疾。
悯彼之疾。
因垂泪。
盖念诸苦趣也。
复诫门人曰。
生死道长。
各宜自拔。
时春秋七十六矣。
火葬于终南至相寺舌独不坏。
再烧之愈觉明洁。
檀那造木塔五丈。
以表其德。
洛邑
尝为通事舍人李好德
课试场屋文业
好德犯国宪。
因逃匿求度。
以免罪。
后事发觉。
狱。
上特原之。
或谋害一冤家者三人。
其一人中悔。
投林受戒。
俄而受戒者。
死而复苏曰。
见阎王。
王使与二人辨对谋害冤家事。
吾称以从受戒。
不复知且引为證。
王命追所證者有报已生他方金粟世界矣。
吾因获免罪。
放还。
释静琳
俗姓张氏
本族南阳
后居京兆华原焉。
幼龄背世清附缁门。
初诞之日有外国道人曰。
此儿当贵。
若出家者大弘佛法。
七岁投僧出家。
役以田畴无乖道训。
不果本望。
深惟非法也。
自顾而言曰。
此而未舍。
与俗何殊。
更从一师服膺正化。
遭周灭法且附俗缘。
年在弱冠希期无怠。
会隋氏启运。
即投昙猛法师
乃以二事相摄经于五年。
犹事沙弥未敢受具。
庆蒙开法欲广见闻。
辞其本师南游樊邓。
便于彼部奉进大戒。
既爰初受法未晓清规。
远赴青齐听于律禁。
后发前至为诸听先。
又于觉法师所听受十地。
回趾邺都
炬法师所采听华严楞伽思益。
皆通贯精理妙思英拔。
旧传新解往往程器。
时即推令敷化。
讲散幽旨并惊所未闻。
而胸臆所忆犹谓不足。
展转周听博遍东川
蓄解寻师又至蒲晋。
沙门道逊道顺者。
声名大德也。
留讲十地经于凉燠。
虽复听徒欣泰。
而志逾烦梗。
下坐处房抚膺审曰。
法本治病。
而今慢法更增。
且道贵虚通。
而今耽著弥固。
此不可也。
即舍讲业专习禅门。
初学不净念处等法。
又嫌其琐小烦稽人虑。
乃学大乘诸无得观。
离念唯识弥所开宗。
每习一解陶练十年。
精其昔知更新后习。
而弊食粗衣。
情欲斯绝。
后入白鹿山
山粮罕继。
便试以却粒之法。
孤放穷岩又经累载。
山中业定昏睡惑心。
乃临峭绝悬崖下望千仞。
旁生一树才得胜人
以草藉之加坐其上。
于中系念动逾宵日。
怖死既重专深弘观。
后闻泰岳特多灵异。
便往寻之。
既达彼山。
夜见火炬周环高曜峰岩
即事追求累日方至。
乃见五六尼众匡坐论道。
初通讯问。
共议唯识等理。
未尽言间忽然不见。
惆怅久悟法诚尔也。
后入关中昙迁禅师讲开摄论。
一闻如旧慧不新闻。
仁寿四年
下敕送舍利于华原石门山之神德寺。
即于此住。
居静课业。
行解之盛名布京师
大业三年
沙门还原等。
延请帝城。
在明轮妙象诸寺
讲扬摄论识者归焉。
寻即降敕召入道场。
既达东都禅门更拥。
齐王[日*东]情深理定
每就咨款请至本第从奉归戒。
鸿胪苏[蒠-心+(冗-几+(止*(ㄇ/又)))]。
学高前古。
举朝冠盖。
禀宗师训为舟为梁。
高阳道雄道体。
赵郡道明则等。
并释门威凤。
智海明珠。
咸承理味酌以华实。
襄阳洪哲。
德高楚望风力俊骇。
声穆时彦。
故来相架。
乃致问云。
怀道者多。
专意何业。
见其词骨难竞。
聊以事徵告云。
山谷高深意定何在。
哲云。
山高谷深由来自尔。
曰。
若如来言。
馀处取土填谷齐山为定高不。
哲悟此一言致词叹伏。
由是秀颖附津。
稽疑重沓。
故令誉风宣弥繁赏。
以象教东渐法网虽严至于僧仪正度犹未光阐。
欲遍游阎浮备殚灵迹。
十三年内具表闻帝。
当蒙恩诏令使巡方。
给使人传国书信。
行达襄土方趣海南
属寇贼交侵中国背叛。
途路梗涩还返南阳
义宁二年
被召入
住大总持如常弘演
光阴既积学者成林。
武德三年
正平公李安远
奏造弘法。
素奉崇信。
别令召之。
立意离缘摄虑资道。
会隋末壅闭唐运开弘。
皂白归依光隆是庆。
乃削繁就简。
惟敷中论为宗。
馀则维摩起信。
权机屡展。
夜则勖以念慧每事徵研。
并使解出自心不从他授。
玄琬律师道王关河躬令则
自馀法侣岁奇伦。
任城王太妃楚国太妃安平公主等。
皇家帝叶请戒第宅。
隆礼频繁。
国子祭酒萧璟
工部尚书张亮
詹事杜正伦
司农李道裕等。
并誓为弟子。
备诸法物恒令服御。
久以徒侣义学爰缺律宗。
乃躬请智首律师敷弘四分。
一举十遍身令众先。
故使教法住持京辇称最。
乃至沙弥净人咸明律相其功矣。
忽以贞观十四年秋初染疾。
至十月二十六日平旦疾甚。
沙门法常者。
盛名帝宇。
素与周旋。
故来执别。
曰。
不恋此生未贪来报。
缘集则有。
缘散则无。
而神气澄湛由来不乱。
曾病。
有问疾者。
答云。
以己之疾悯于彼疾。
因而流泪。
想诸苦趣故也。
便总集僧众并诸门人告曰。
生死道长有心日促。
各宜自敬无累尔神。
即右胁而卧。
寻卒于本寺。
春秋七十有六。
馀处通冷惟顶极热。
迄于焚日方始神散。
而形色鲜软特异比。
送于终南至相寺烧。
惟舌独存。
再取烧之逾更明净。
斯即正言法之力矣。
弟子等四十馀人。
奉跪慈颜无由钦仰。
百日之内通告有缘共转大乘。
总四万馀卷。
并造千粒舍利木塔举高五丈彫饰之美晃发中天。
广布檀那用酬灵泽。
居世。
化以实录著名。
每述至理玄凝。
无不垂泣叹奉。
言无非涉事不徒行。
通事舍人李好德者。
曾于雒邑受业于
历官天门
弊于俗务逃流山薮。
使弟子度之。
若准正敕罪当大辟。
后有嫉于德者。
罔以极刑。
及下狱徵
初无拒讳。
监狱者深知情量。
取拔无由。
事从虑过释然放免。
识者以实语天梯至死知量是莫加焉。
自爰初问法。
无惮夷险。
衣服坏则以纸补之。
床席暖则坐于篑上节之。
又节量力强羸。
名利不缘。
语默沈静。
修摄威仪。
有异名称。
涕涶莫显于口鼻。
饮食未言于美恶。
敬慎之极夫又何加。
兼以行位难测。
蚤虱不历于身纵辄投者寻便走散。
斯负既抵。
故所报类希焉。
尝居山谷须粒有待患繁。
乃合守中丸一剂。
可有斗许。
得支一周。
延之乃经三载。
便利之际收洗重服。
故能业定坚明专注难拔。
时值俭岁缘村投告。
随得随施安乐贫苦。
尝在讲会。
俗士三人谋害一怨。
两人往杀。
其一中悔从受戒。
岁纪经久并从物故。
而受戒者忽死心煖。
后从醒寤备见昔怨及同谋者论告杀事。
其受戒人称枉不伏
为證。
王即召追。
證便有告。
生他方金粟世界。
王既感證。
因放此人。
一生所至伽蓝撝谦自牧。
逮至名高福重䞋锡日增。
并委侍人口无再问。
及后为福方恨无财。
出以示之。
曰。
都不忆有此物也。
斯寔据道为务情无世涉。
可书季代足为师镜。
自住弘法敷化四方。
学侣客僧来如阛阓。
招慰安抚随事忧承。
而度杂公私宪章有叙。
故使外虽禁固内实通流。
山林望而有归。
道立而垂则。
逮于殁后此法弥崇。
所以京室僧寺五十有馀。
至于叙接宾礼僧仪邕穆者。
莫高于弘法矣。
又寺居古墌惟一佛堂。
僧众创停仄陋而已。
薰励法侣共经始之。
今则堂房环合厨库殷积。
客主混同去留随意。
裕法师云。
以道通物。
物由道感。
惠由道来。
还供道众。
僧实由客。
深有冥功。
语有近之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波颇隋末唐初 565 — 632年4月6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5—633 【介绍】: 唐僧。
中天竺人,刹利王种,姓刹利帝氏
通内外学。
高袒武德中,敕住兴善寺
慧乘、玄谟等译有《宝星经》及《般若灯大庄严论》等。
卒于胜光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作明知识
一名波颇
华言光智
中天竺人也。
本王种。
姓刹帝利
十岁出家。
师习学
诵一洛叉大乘经偈。
受具后。
因习律部。
略通戒纲。
心乐禅观。
更从胜德习定。
十二年
南游伽陀国。
陀寺。
时戒贤师。
方弘十七地论。
复获听受。
然以此论兼明小教。
仍诵小乘论一洛叉偈。
门人般若因陀罗跋摩传灯本国。
托以绍承。
乃展转北行。
达于西面可汗叶护衙。
以法训勖。
曾未浃旬。
可污信向。
武德九年
高平王使而见之。
将载与俱。
叶护君臣未即许。
高平驲奏闻。
叶护津发。
毋滞留。
十二月偕高平京师
谒帝。
诏居兴善寺
赐䌽段纳帔。
从僧加常供给。
问劳勤至。
三年三月
诏所司。
𢯱扬硕德一十九人。
波颇所居寺传译。
沙门慧乘證义
沙门玄暮等译语。
沙门慧赜
慧净
慧明
法琛。
等缀文。
上柱国
尚书
左仆射
房玄龄
散骑常侍
太子詹事
杜正伦
参助铨定。
光禄大夫
太府卿
萧璟
知监护。
出宝星。
胜光。
般若灯。
大庄严经论。
三部三十五卷。
六年缮写云毕。
上闻。
波颇䌽百假。
馀赐束帛有差。
当是时。
或谤以为故聚名达。
废弃讲贯。
侥倖取誉。
诚非弘通本意者。
监护使以沙门灵佳之辨弗听。
太子疾。
迎入内。
承顾问。
宠眷益隆渥。
然其气刚志确。
终以前谤。
不能平。
遂分散衣资。
造诸净业。
贞观六年四月六日
观佛坐逝于胜光寺。
遗表施身。
诏阇维收舍利起塔。
波罗颇迦罗蜜多罗
唐言作明知识
或一云波颇
此云光智
中天竺人也。
本刹利王种。
姓刹利帝
十岁出家。
师习学
诵一洛叉大乘经可十万偈。
受具已后便学律藏。
博通戒网心乐禅思。
又随胜德修习定业。
因修不舍经十二年末复南游摩伽陀国那烂陀寺。
值戒贤论师盛弘十七地论。
因复听采。
以此论中兼明小教。
又诵一洛叉偈小乘诸论。
波颇识度通敏器宇冲邃。
博通内外研精大小。
传灯教授同侣所推。
承化门人。
般若因陀罗跋摩等。
学功树绩深达义纲。
今见领徒本国匡化。
为彼王臣之所钦重。
但以出家释子不滞一方。
六月一移任缘靡定。
承北狄贪勇未识义方。
法藉人弘敢欲传化。
乃与道俗十人展转北行。
达西面可汗叶护衙所。
以法训勖曾未浃旬。
特为戎主深所信伏。
日给二十人料。
旦夕祇奉。
同侣道俗咸被珍遇。
生福增敬日倍于前。
武德九年
高平王出使入蕃。
因与相见。
承此风化将事东归。
叶护君臣留恋不许。
王即奏闻。
下敕徵入。
乃与高平同来谒帝。
其年十二月达京。
敕住兴善
释门英达莫不修造。
自古教传词旨。
有所未踰者。
皆委其宗绪。
括其同异。
内计外执指掌释然。
徵问相雠披解无滞。
乃上简闻。
蒙引内见。
躬传法理无爽对扬。
赐䌽四十段。
并宫禁新纳一领。
所将五僧加料供给。
重频慰问劳接殊伦。
至三年三月
上以诸有非乐。
物我皆空。
眷言真要无过释典。
流通之极岂尚翻传。
下诏所司。
搜扬硕德备经三教者一十九人。
于大兴善创开传译。
沙门慧乘證义
沙门玄谟等译语。
沙门慧赜慧净慧明法琳等缀文。
又敕上柱国尚书左仆射房玄龄
散骑常侍太子詹事杜正伦
参助勘定。
光禄大夫太府卿萧璟
知监护。
百司供送四事丰华。
初译宝星经。
后移胜光。
又译般若灯大庄严论。
三部三十五卷。
至六年冬
勘阅既周。
缮写云毕。
所司详读乃上闻奏。
下敕各写十部散流海内。
仍赐物百段。
馀承译僧有差束帛。
又敕太子庶子李百药制序。
具如论首。
波颇意在传法。
情望若弦。
而当世盛德自私诸己。
有人云。
侥倖时誉取驰于后。
故聚名达废讲经论。
斯未是弘通者时。
沙门灵佳。
卓荦拔群妙通机会。
对监护使具述事理云。
远投东夏情乖名利。
欲使道流千载声振上古。
昔符姚两代。
翻经学士乃有三千。
大唐译人不过二十。
意在明德同證。
信非徒说。
后代昭奉无疑于今耳。
识者佥议攸同。
后遂不行。
时为太子染患众治无效。
下敕迎入内。
一百馀日。
亲问承对不亏帝旨。
疾既渐降辞出本寺。
赐绫帛等六十段并及时服十具。
誓传法化不惮艰危。
远度葱河来归震旦。
经途所亘四万有馀。
躬赍梵本望并翻尽。
不言英彦有坠纶言。
本志颓然雅怀莫诉。
因而搆疾自知不救。
分散衣资造诸净业。
端坐观佛遗表施身。
下敕特听。
寻尔而卒于胜光寺。
春秋六十有九。
东宫下令给二十人。
舆尸坐送至于山所。
阇维既了。
沙门玄谟收拾馀骸。
为之起塔于胜光寺。
师塔东。
贞观七年四月六日也。
有识同嗟法轮辍轸。
四年之译三帙献功。
掩抑慧灯望照惑累。
用兹弘道未敢有闻。
既而人丧法崩归𮘧斯及。
伊我东鄙匪咎西贤
悲夫。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玄奘初唐 602 — 66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2—664 【介绍】: 唐僧。
洛州缑氏人俗姓陈名祎
世称“三藏法师”。
唯识宗创始人之一。
年十三出家,二十一岁受具足戒。
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博涉经论。
太宗贞观三年长安西行,辗转抵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入那烂陁寺学《瑜珈师地论》等论典。
后遍游印度
十九年携经论六百余部归长安其后二十年间与弟子译大小乘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撰有《大唐西域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约600—664 通称三藏法师
俗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南)人。
法相宗(唯识宗)创始人。
13岁出家,遍参名师,研习经论。
太宗贞观三年(629),从长安西行求法,备尝艰辛,抵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入那烂陀寺从戒贤学习,被推为该寺通三藏之十德之一。
戒日王曾为之设无遮大会,玄奘于会上宣讲大乘教义,获得极大声誉。
十九年携大小乘经律论600余部归国,先后在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主持译经,共译出经论75部,其译文文义精确,显明晓畅,信达兼雅。
撰有《大唐西域记》12卷,述西行途中见闻。
续高僧传》卷四、卷五有传。
另有慧立所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传世。
敦煌遗书斯三七三卷存诗5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诗续补遗
玄奘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人
十三岁出家,历住成都荆州赵州长安等地。
贞观三年西行求法,历游天竺各地,历十七年始还。
后住长安译出经籍一千三百馀卷。
麟德元年二月病逝,年六十五。
诗五首。
(《全唐诗》无玄奘诗,事迹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参《中国佛教》第二册游侠文)
玄奘本名祎
俗姓陈氏
洛阳缑氏人
出家东都净土寺
后住长安庄严寺
贞观三年西域
十九年赍经像还京师
敕住大慈恩寺
麟德元年卒。
年六十五。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本名袆
姓陈氏
太丘仲弓后也。
其子孙有徙河南者。
因为缑氏人
祖康北齐国子博士
父慧。
通经术。
颀硕而秀。
俭节不苟取。
兄素早出家。
即长捷法师云。
美容观。
仪矩瑰整。
博学善讲说。
穷酷。
遂𢹂以教育焉。
年十一授维摩法华。
目视口诵。
不为诸儿恒戏。
及兄住持东都净土寺
时年十五。
益专所业。
而誉日以进。
隋大业末
父去江陵令
归隐田里。
俄兵起饥馑。
无所乞贷。
乃从兄入
道基师
受阿毗昙婆沙杂心等论。
闻持自然。
引用无滞。
每顾而叹异之。
又听摄论于僧景
皆诣壶奥。
兄住益南空慧寺。
复与俱。
已而假缘告别。
领成实论于赵之道深师。
究杂心摄论于邺之慧休师
道岳师之俱舍。
玄会师之涅槃。
一时名匠。
莫不赏识。
仆射宋公萧瑀奏。
庄严寺
非志也。
贞观三年
春秋之富。
且二十九。
遂诣阙陈表西迈。
其所涉历。
具如彦悰所述传。
既达中天竺。
于那烂陀寺。
事戒贤师。
讲瑜伽师地论。
为留五载
乃复遍览。
以尽其胜。
而后议还。
贞观十九年正月
京师
诏安置所获舍利像夹于弘福寺
且就寺翻译。
高宗在春宫。
慈恩寺
严其母文德皇后冥福。
冬十月
诏迁居之。
高宗御极。
尤加宠渥。
俄诏翻经院。
官属
随驾游幸。
不一其居。
总出经论七十三部。
一千三百三十卷。
麟德元年示灭于洛阳玉华寺。
春秋六十有五。
释玄奘
本名袆
姓陈氏
太丘仲弓后也。
子孙徙于河南
故又为洛州缑氏人焉。
祖康北齐国子博士
父慧早通经术。
长八尺明眉目。
江陵令
解缨而返。
大业末年
识者以为剋终。
隐沦之候故也。
兄素出家。
即长捷法师也。
容貌堂堂仪局瑰秀。
讲释经义联班群伍。
住东都净土寺
少罹穷酷。
携以将之。
日授精理。
旁兼巧论。
年十一诵维摩法华。
东都恒度便预其次。
自尔卓然梗正不偶朋流。
口诵目缘略无闲缺。
睹诸沙弥剧谈掉戏。
曰。
经不云乎。
夫出家者为无为法。
岂复恒为儿戏。
可谓徒丧百年。
且思齐之怀。
尚鄙而不取。
拔萃出类。
故复形在言前耳。
时东都慧日盛弘法席。
涅槃摄论轮驰相系。
每恒听受昏明思择。
僧徒异其欣奉美其风素。
爱敬之至师友参荣。
大众重其学功弘开役务。
时年十五与兄住净土寺
由是专门受业。
声望逾远。
大业馀历。
兵饥交贸法食两缘投庇无所。
沙门道基化开井络法俗钦仰。
乃与兄从之。
行达长安
庄严寺
又非本望西踰剑阁既达蜀都。
即而听受阿毗昙论。
一闻不忘见称昔人。
随言镜理又高伦等。
至于婆沙广论杂心玄义。
莫不凿穷岩穴条疏本干。
然此论东被弘唱极繁。
章钞异同计逾数十。
皆蕴结胸府闻持自然。
至于得丧筌旨。
而能引用无滞。
时皆讶其忆念之力终古罕类也。
每顾而叹曰。
余少游讲肆多矣。
未见少年神悟若斯人也。
席中听侣佥号英雄。
四方多难总归绵益。
相与称赞逸口传声。
僧景摄论道振迦延。
世号难加人推精覆。
皆师承宗据隅隩明铨。
昔来摄论十二住义。
中表销释十有二家。
讲次诵持率多昏漠。
初闻记录片无差舛。
登座叙引曾不再缘。
须便为述状逾宿构。
如斯甚众不可殚言。
武德五年。
二十有一为诸学府
雄伯沙门讲扬心论。
不窥文相而诵注无穷。
时目神人。
不神何能此也。
晚与兄俱住益南空慧寺。
私自惟曰。
学贵经远义重疏通钻仰一方未成探赜。
沙门道深。
体悟成实学称包富。
控权敷化振网赵邦。
愤发内心将捐巴蜀。
捷深知其远量也。
情顾勤勤每劝勉之。
而正意已行誓无返面。
遂乃假缘告别。
间行江硖。
经途所及。
荆杨等州。
访逮道邻莫知归诣。
便北达深所委参勇铠。
素袭嘉问纵洽无遗。
终始十月资承略尽。
时燕赵学侣相顾逢秋。
后发前至。
抑斯人也。
沙门慧休
道声高邈。
行解相富。
夸罩古今。
独据邺中昌言传授
词锋所指海内高尚。
又往从焉。
不面生来。
相逢若旧。
去师资礼事等法朋。
偏为独讲杂心摄论。
指摘纤隐曲示纲猷。
相续八月领酬无厌。
又惊异绝叹抚掌而嗟曰。
希世若人。
尔其是也。
沙门道岳
宗师俱舍阐弘有部。
包笼领袖吞纳喉襟。
扬业帝城来仪群学。
乃又从焉。
创迹京都诠途义苑。
沙门法常
一时之最。
经论教悟。
其从如林。
乃一举十问皆陈幽奥。
坐中杞梓拔思未闻。
由是驰誉道流。
擅声日下。
沙门僧辩
法轮论士。
机慧是长。
命来连坐。
吾之徒也。
但为俱舍一论。
昔所未闻。
因尔伏膺。
晓夕咨请。
审其殷至。
慧悟霞明。
乐说不穷。
任其索隐。
覃思研采。
啐周究竟。
沙门玄会。
匠剖涅槃。
删补旧疏。
更张琴瑟。
承斯令问。
亲位席端。
咨质迟疑焕然祛滞。
仆射宋公萧瑀
敬其脱颖。
奏住庄严
然非本志。
情栖物表。
乃又惟曰。
余周流吴蜀。
爰逮赵魏。
末及周秦。
预有讲筵
率皆登践。
已布之言令。
虽蕴胸襟。
未吐之词宗。
解签无地。
若不轻生殉命。
誓往华胥。
何能具觌成言。
用通神解。
一睹明法
了义真文。
要返东华。
传扬圣化。
则先贤高胜。
岂决疑于弥勒。
后进锋颖。
宁辍想于瑜伽耶。
时年二十九也。
遂厉然独举。
诣阙陈表
有司不为通引。
顿迹京皋。
广就诸蕃。
遍学书语。
行坐寻授。
数日便通。
侧席面西思闻机候。
贞观三年时遭霜俭。
下敕道俗逐丰四出。
幸因斯际径往姑臧
渐至燉煌
路由天塞。
裹粮吊影。
前望悠然。
但见平沙。
绝无人径。
回遑委命。
任业而前。
展转因循。
高昌境。
凉州讲扬经论。
华夷士庶盛集归
商客通传。
预闻蕃域。
高昌王曲文泰
特信佛经。
复承告。
将游西鄙。
恒置邮驲。
次相迎。
忽闻行达。
通夕立候。
王母妃属。
执炬殿前。
苦辛。
备言意故。
合宫下泪。
惊异希有。
延留夏坐。
长请开弘。
王命为弟。
母命为子。
殊礼厚供。
日时恒致。
乃为讲仁王等经及诸机教。
道俗系恋。
并愿长留。
曰。
本欲通开大化远被家国。
不辞贱命忍死西奔。
若如来语。
一滞此方。
非唯自亏发足。
亦恐都为法障。
乃不食三日
佥见极意。
无敢措言。
王母曰。
今与法师一遇。
并是往业因缘。
脱得果心东返。
愿重垂诫诰。
遂与手传香信誓为母子。
曲氏流泪执足而别。
仍敕殿中侍郎
赍绫帛五百匹书二十四封。
并给从骑六十人。
送至突厥叶护牙所。
以大雪山北六十馀国皆其部统故。
重遗达开前路也。
初至牙所。
信物倍多异于恒度。
谓是亲弟。
具以情告。
终所不信。
可汗重其贿赂。
遣骑前告所部诸国。
但有名僧胜地。
必令到。
于是连骑数十。
盛若皇华。
中途经国道次参候。
供给顿具倍胜于初。
高昌至于铁门。
凡经一十六国。
人物优劣奉信淳疏。
具诸图传。
其铁门也即铁门关
汉之西屏。
入山五百。
旁无异路。
一道南出险绝人物。
左右石壁竦立千仞。
相如铁故因号焉。
见汉门扇一竖一卧。
外铁里木加悬诸铃。
必掩此关惟天固。
南出斯门。
土田温沃花果荣茂。
地名睹货罗也。
纵千馀里广三千馀。
东拒葱岭西接波斯。
南大雪山北据铁门。
缚刍大河中境西流。
即经所谓博叉河也。
其境自分为二十七国。
各有君长信重佛教。
僧以十二月十六日安居坐其春分
以斯时温热雨多故也。
又前经国凡度十三至缚喝国
土地华博。
时俗号为小王舍城
国近叶护南牙也。
突厥法。
夏居北野
花草繁茂放牧为胜。
冬处山中用遮寒厉。
故有两牙王都。
城外西南寺中有佛澡罐可容斗许。
及佛扫帚并以佛牙。
守护庄严殆难瞻睹。
为国使躬事顶戴。
西北不远有提谓波利两城。
建塔淩虚。
即爰初道成献麨长者之本邑。
发爪塔也。
又东南行大雪山中七百馀里至梵衍国。
僧有数千学出世部。
王城北山有立石像。
高百五十尺。
城东卧佛长千馀尺。
并精舍重接。
金宝庄校晃曜人目。
见者称叹。
又有佛齿舍利。
劫初缘觉齿长五寸许。
金轮王齿长三寸许。
并商那和修钵。
及九条衣绛色犹存。
东山行至迦毕试国
奉信弥胜。
僧有六千。
多大乘学。
其王岁造银像举高丈八。
延请遐迩广树名坛。
国有如来为菩萨时齿长可寸馀。
又有其发引长尺馀。
放还螺旋。
自斯地北民杂胡戎。
制服威仪不参大夏
名为边国蜜利车类。
唐言译之垢浊种也。
又东南七百至滥波国
印度之北境矣。
印度者。
天竺之正名犹身毒贤豆之讹号耳。
论其境也。
北背雪山三陲大海。
地形南狭如月上弦
川平广衍周九万里。
七十馀国依止其中。
时或乖分略地为国。
今则尽三海际同一王命。
又东雪山至那伽罗曷国。
即布发掩泥之故地也。
详诸经相意有疑焉。
何则讨寻本事。
乃在贤劫已前。
莲花定光名殊。
三佛既非同劫。
频被火灾。
何得故处今犹泥湿。
若以为虚。
佛非妄语。
如彼诸师各陈异解。
有论者言。
此实本地。
佛非妄也。
虽经劫坏。
本空之处愿力庄严如因事也。
并是如来流化。
斯迹常在不足怪矣。
故其胜地。
左则标树诸窣睹波。
即灵塔之正名。
犹偷婆斗薮婆之讹号耳。
阿育王者。
此号无忧。
恨不睹佛。
兴诸感恋。
絓是圣迹皆起铭记。
故于此处为建石塔
高三十馀丈。
又有石壁佛影。
蹈迹众相。
皆竖标记。
并如前也。
城南不远醯罗城中。
有佛顶骨。
周尺二寸。
其相仰平形如天盖。
佛髑髅盖如荷叶盘。
佛眼圆睛状如奈许澄净皎然。
有佛大衣其色黄赤。
佛之锡杖以铁为环紫檀为笴。
此五圣迹同在一城。
固守之务如传国宝。
北近突厥
昔经侵夺。
虽至所在还潜本处。
斯则赴缘隐显。
未在兵威。
奉觐灵相悲泪横流。
手拨末香亲看体状。
倍增欣悦。
即以和香印其顶骨。
睹有嘉瑞。
又增悲庆近有北狄大月支王。
欲知来报。
以香取相。
乃示马形。
甚非所望。
加诸布施积功忏悔。
又以香取现师子形。
虽位狩王终为畜类。
情倍归依又加施戒。
乃现人天。
方还本国。
故其俗法。
见五相者相一金钱。
取其相者酬七金钱。
俗利其宝用充福物。
既非僧掌固守弥崇。
无论道俗必先酬价。
被王命观视具周。
旁国诸僧承斯荣望同来礼谒。
东山行至健驮逻国。
佛寺千馀。
民皆杂信。
城中素有钵庙。
众事庄严。
昔如来钵经于此庙。
乃数百年。
今移波斯王宫供养。
城东有迦腻王大塔周里半。
佛骨舍利一斛在中。
举高五百馀尺。
相轮上下二十五重天火三灾。
今正营构。
即世中所谓雀离浮图是也。
元魏灵太后胡氏。
奉信情深。
沙门道生等。
赍大幡长七百馀尺。
往彼挂之。
脚才及地。
即斯塔也。
亦不测雀离名生所由。
左侧诸迹其相极多。
近则世亲如意造论之地。
远则舍于千眼睒奉二亲。
檀特名山达拿本迹。
仙为女乱。
佛化鬼母。
并在其境。
无忧王为建石塔
高者数百馀尺。
立标记焉。
北山行达乌长那国。
即世中所谓北天竺乌长国也。
其境周围五千馀里。
果实充备。
为诸国所重。
传云。
即昔轮王之苑囿也。
僧有万馀兼大乘学。
王都四周多诸古迹。
忍仙佛蹠。
半偈避雠。
折骨书经。
割肉代鸽。
蛇药护命。
血饮夜叉。
如斯等相。
备列其境。
各具瞻奉。
情倍欣欣。
城之东北减三百里。
大山龙泉名阿波逻。
信度河之本源。
西南而流。
经中所谓辛头河也。
王都东南越山逆河。
铁桥栈道路极悬险。
千有馀里至极大川
即古乌仗之王都也。
中有木慈氏像。
高百馀尺。
即末田地罗汉。
将诸工人三返上天方得成者。
身相端严特难陈说。
还返乌仗。
南至呾叉始罗国
具见伊罗钵龙所住之池。
月光决目之地。
育王标塔举高十丈。
北有石门
殊极高大崇竦重山。
道由中过。
斯又萨埵舍身处也。
自此东南。
山行险阻。
经一小国度数铁桥。
减二千里。
至迦湿弥罗国。
即此俗罽宾是也。
莫委罽宾由何而生。
观其图域同罽宾耳。
本是龙海罗汉取之引众而住通三藏也。
故其国境四面负山。
周七千馀里。
门径狭迮。
僧徒五千多学小乘。
国有大德名僧胜匠。
就学俱舍顺正理因明声明及大毗婆沙
王悯远至。
书手十人供给写之。
有佛牙长可寸馀光白如雪。
滥波至此。
绕山诸国。
形体鄙薄俗习胡蕃。
虽预五方非印度之正境也。
以住居山谷风杂诸边。
自此南下。
通望无山。
将及千里至磔迦国
土据平川周万馀里。
两河分注卉木繁荣。
于时徒伴二十馀人。
行至大林中。
遇贼劫掠才获命全。
入村告乞乃达东境。
大林有婆罗门。
年七百岁。
貌如三十。
明中百论及外道书。
云是龙猛弟子。
乃停一月学之。
又东至那仆底国
就调伏光法师
学对法显宗理门等论。
又东诣那伽罗寺。
就月胄论师。
学众事分婆沙。
又东至禄勒那国。
阇那崛多大德。
学经部婆沙。
又就蜜多犀那论师。
学萨婆多部真论。
渐次东南路经六国多有遗迹。
育王标塔高二十丈者。
其数不少。
中有末葂罗国。
最饶踪绪。
城东六里有一山寺。
昔乌波鞠多。
唐言近护。
即五师之一也。
是其本住所建。
北岩石室高二十馀丈广三十步。
其侧不远复有猕猴堕坑处四佛经行处贤圣依住处。
灵相众矣。
又东南行经于七国。
劫比他国
俗事大自在天。
其精舍者高百馀尺。
中有天貌形极伟大。
谓诸有趣由之而生。
王民同敬不为鄙耻诸国天祠率置此形。
大都异道乃有百数。
中所高者自在为多有一大寺
五百僧徒
净人仆隶乃有数万。
皆宅其寺侧。
中有三道阶。
南北而列。
即佛为母忉利安居竟下天。
帝释之所作也。
宝阶本基沦没并尽。
后王仿之在其故地。
犹高七十馀尺。
育王为建石柱。
高七丈馀。
光净明照。
随人罪福影现其中。
旁有贤劫四佛经行石
长五十许步。
高于七尺。
足蹈所及。
皆有莲华文生焉。
国西北不远二百许里至羯若鞠阇国
唐言曲女城也。
王都临殑伽河。
即恒河之正名矣。
源从北来出大雪山。
其土邪正杂敬。
僧徒盈万。
多诸圣迹。
四佛行坐处。
七日说法处。
佛牙发爪等塔。
精舍千馀。
名寺异相多临河北
于此国学佛使日胄二毗婆沙于毗耶犀那三藏所。
经于三月
王号戒日。
正法治世将五十载。
言戒日者。
谥法之名
此方薨后量德以赠。
彼土初登即先荐号。
以灭后美之徒虚名耳。
今犹御世统五印度。
初治边陲为小国也。
先有室商祛王。
威行海内。
酷虐无道刘残释种。
菩提树绝其根苗。
选简名德三百馀人留之。
馀者并充奴隶。
戒日深知树于祸始也。
与诸官属至菩提坑立大誓曰。
若我有福统临海内。
必能崇建佛法。
菩提树从地而生。
言已寻视。
见菩提萌坑中上踊。
遂回兵马往商祛所。
威福力故当即除灭。
所以抱信诚笃倍发由来。
还统五方。
象兵八万。
军威所及并藉其力。
素不血食。
化境有羊。
皆赎施僧。
用供乳酪。
五年一施倾其帑藏。
藏尽还蓄时至复行。
用此为
有犯王法乃至叛逆罪应死者。
远斥边裔。
馀者惩罚。
盖不足言。
故诸国中多行盗窃。
非假伴援不可妄进。
又东南行二千馀里经于四国。
顺殑伽河侧。
忽被贼须人祭天。
同舟八十许人悉被执缚。
唯选奘公堪充天食。
因结坛河上置坛中。
初便生飨将加鼎镬。
当斯时也取救无缘。
注想慈尊弥勒如来及东夏住持三宝。
私发誓曰。
馀运未绝会蒙放免。
必其无遇命也如何。
同舟一时悲啼号哭。
忽恶风四起。
贼船而覆没。
飞沙折木咸怀恐怖。
诸人又告贼曰。
此人可悯。
不辞危难。
专心为法。
利益边陲。
君若杀之罪莫大也。
宁杀我等不得损他。
众贼闻之投刃礼愧受戒悔失。
放随所往。
达憍偿弥。
外道殷盛。
王都城中有佛精舍。
高六十尺。
中有檀像。
即昔优田大王造之。
仿在天之影也。
其侧龙窟圣迹多矣。
又东北千馀里至室罗伐悉底国
即舍卫舍婆提之正名也。
周睇荒毁才有故
斯匿治宫须达故宅。
趾墌存焉。
城南五里有逝多林。
即祇陀园也。
胜军王臣善施所造。
全寺颓灭尚有石柱。
举高七丈。
育王标树边有塼室一区。
中安如来为母说法像。
自馀院宇湮没荡尽。
但有佛洗病比丘处。
目连举身子衣处。
佛僧汲故井处。
外道阴谤杀淫女处。
佛异论处。
身子捔处。
琉璃没处。
得眼林处。
迦叶波佛本生地。
诸如上处皆建石塔
无忧王之所造也。
寺东不远。
三大深坑。
即调达瞿波战遮女人所没之处。
坑极深邃临望无底。
自古及今大雨洪注终无溢满。
又东将七百里。
至劫毗罗伐窣堵国。
即迦毗罗卫净饭王所治之都也。
空城十馀无人栖住。
故宫砖城周十五里。
荒寺千馀。
惟宫中一所在焉。
王寝殿上有铭塔。
即如来降神之处也。
彼有说云。
五月八日神来降者。
上座部云。
十五日者与此方述微复不同。
岂有异耶。
至如东夏所尚素王为圣。
将定年算。
前达尚迷。
况复历有三代。
述时纪号犹自差舛。
顾惟理越情求赴机应感。
皆乘权道适变为先。
岂以人之耳目用通于至极也。
城之南北有过去二佛生地诸塔。
育王石柱铭记甚多。
都城西北数百千塔。
并是流璃所诛诸释。
既是圣者。
后人为造。
当斯时也有四释子。
忿其见逼不思犯戒。
出外拒军。
琉璃遂退。
后还本国。
城中不受。
告曰。
吾为法种誓不行师。
汝退彼军非吾族也。
既被放斥远投诸国。
木是圣胤。
竞宗树之。
今乌仗梵等王。
并其后也。
城东百里。
即是如来生地之林。
今尚存焉。
或有说者。
三月八日
上座部云。
十五日也。
此土诸经咸云。
四月八日
斯非感见之机。
异计多耳。
又东七百里方至拘尸。
中途诸异略不复纪。
创达此城。
不觉五情失守崩踊躄地。
顷之顾眄。
但见荒城颓褫纯陀宅基有标志耳。
西北四里。
河之西岸。
即娑罗大林。
周匝轮径四十馀里。
中央高竦。
即涅槃地。
有一砖室。
卧像北首。
旁施塔柱具书铭记。
而诸说混淆通列其上。
有云。
二月十五日入涅槃者。
或云。
九月八日入涅槃者。
或云。
自彼至今过千五百年者。
或云过九百年者。
城北渡河。
即焚身地。
方二里馀深三丈许。
土尚黄黑状同焦炭。
诸国有病服其土者无不除愈。
故其焚处致有坑耳。
其侧复有现足分身雉鹿诸塔。
并具瞻已。
又西南行大深林中七百馀里。
达婆罗痆厮国。
所谓波罗也。
城临殑伽。
外道殷盛。
乃出万计。
天寺百馀多遵自在。
僧徒三千。
并小乘正量部也。
王都东北波罗奈河之西。
塔柱双建。
育王所立。
影现佛像。
睹者兴敬
度河十里即鹿野寺也。
周闾重阁望若仙宫。
僧减二千。
皆同前部。
佛事高胜诸国最矣。
中有转法轮像。
状如言说。
旁树石柱高七十馀尺。
内影外现众相备矣。
斯即如来初转法处。
其侧复有五百独觉塔三佛行坐处。
寺中铭塔圣迹极多。
乃有数百。
又有佛所浴池浣衣洗器之水。
皆有龙护。
曝衣方石。
鹿王迎佛之地。
并建石塔
动高三百馀尺。
相甚弘伟。
故略陈耳。
河东下减于千里达吠舍釐。
毗舍离也。
露形异术偏所丰足。
国城旧周七十里。
人物寡鲜但为名地
其中说净名经处。
宝积净名诸故宅处。
身子證果处。
姨母灭度处。
七百结集处。
阿难分身处。
此之五处各建胜塔标示后代。
自斯东北二千馀里。
入大雪山至尼波罗国。
纯信于佛僧有二千。
大小兼学。
城东有池。
中有天金光浮水上。
古老传云弥勒下生。
用为首饰。
或有利其宝者。
夜往盗之。
但见火聚腾焰。
都不可近。
今则沈深叵穷其底。
水又极热难得措足。
唐国使者试火投之焰便踊起。
因用煮米便得成饭。
其境北界。
东女国吐蕃接境。
比来国命往还率由此地。
约指为语。
唐梵相去一万馀里。
自古回邅致途远阻。
又从梵吠舍南济殑伽河达摩揭陀国。
摩竭提之正号也。
其国所居是为中印度矣。
今王祖胤继接无忧。
无忧即频毗娑罗之曾孙也。
王即戒日之女婿矣。
今所治城
非古所筑。
殑伽南岸有波吒釐城。
周七十里。
即经所谓华氏城也。
王宫多花。
故因名焉。
阿育王自离王舍迁都于此。
左侧圣所其量弥繁。
城之西南四百馀里。
度尼连禅河至伽耶城。
人物希少可千馀家。
又行六里有伽耶山。
古诸王登封也。
故此一山世称名地
如来应俗就斯成道。
顶有石塔高百馀尺。
宝云等经所说之处。
周回四十里内圣迹充满。
山之西南即道成处。
有金刚座周百馀步。
其地则今所谓菩提寺是也。
寺南有菩提树
高五丈许。
绕树周垣垒砖为之。
轮回五百许步。
东门对河。
北门通寺。
院中灵塔相状多矣。
如来得道之日。
互说不同。
或云。
三月八日
十五日者。
垣北门外大菩提寺
六院三层。
墙高四丈皆砖为之。
师子国
买取此处造斯寺。
僧徒仅千。
大乘上座部所住持也。
有骨舍利状人指节。
肉舍利者大如真珠。
彼土十二月三十日
当此方正月十五日
世称大神变月
若至其夕必放光瑞。
天雨香花充满树院。
初到此。
不觉闷绝。
良久苏醒。
历睹灵相。
昔闻经说。
今宛目前。
恨居边鄙。
生在末世。
不见真容。
倍复闷绝。
旁有梵僧。
就地接抚相与悲慰。
虽备礼谒恨无光瑞。
停止安居迄于解坐。
彼土法。
至于此时。
道俗千万。
七日七夜竞伸供养。
凡有两意。
谓睹光相及希树叶。
每年树叶恰至夏末一时飞下。
通夕新抽与故齐等。
时有大乘居士
开释瑜伽师地
尔夜对讲忽失灯明。
又观所佩珠珰璎珞。
不见光釆。
但有通明晃朗。
内外洞然。
而不测其由也。
怪斯所以共出草庐望菩提树
乃见有僧。
手擎舍利大如人指。
在树基上遍示大众。
所放光明照烛天地。
于时众闹但得遥礼。
虽目睹瑞心疑其火。
合掌虔跪乃至明晨。
心渐萎顿光亦歇灭。
居士问曰。
既睹灵瑞。
心无疑耶具陈意。
居士曰。
余之昔疑。
还同此也。
其瑞既现。
疑自通耳。
余见菩提树
叶如此白杨。
具以问之。
曰。
相状略同。
而扶疏茂盛少有异也。
于此寺东望屈屈吒播陀山。
即经所谓鸡足山也。
直上三峰状如鸡足。
因取号焉。
菩提寺一百馀里。
顶树大塔夜放神炬。
光明通照。
即大迦叶波。
寂定所也。
路极梗涩多诸林
师子虎象纵横腾倚。
每思登践取进无由。
乃告王请诸防援。
蒙给兵三百馀人。
各备锋刃斩竹通道。
日行十里。
尔时彼国闻往山。
士女大小数盈十万。
奔随继至共往鸡足。
既达山阿壁立无路。
乃缚为梯相连而上。
达山顶者三千馀人。
四睇欣然转增喜踊具睹石罅散花供养。
自山东北百有馀里至佛陀代那山。
有大石室。
佛曾游此。
天帝就石涂香以供。
行至其处今犹郁烈不远山室可受千人。
如来三月于中坐
垒石为道。
广二十步。
长五里许。
即频毗娑罗修觐上山之所由也。
又东六十便至矩奢揭罗补罗古城。
唐言茅城。
多出香茅故因名也。
其城即之正中。
经本所谓王舍城者是矣。
崇山四周为其外郭。
上如陴堄皆砖为之。
西通小径北辟山门。
广长从狭周轮百五十里。
其中宫城周三十馀里。
内诸古迹其量复多。
宫之东北可十五里。
有姞罗矩吒山。
即经所谓耆阇崛山者是也。
唐言鹫峰之台。
于诸山中最高显映夺。
接山之阳佛多居住。
从下至顶编石为阶。
广十馀步长六里许。
往来于斯道也。
历观崖岫备诸古迹不可胜纪。
广如图传。
山城北门强一里许。
即迦兰陀竹园精舍石
东户砖室今仍现在。
自园西南行六里许。
南山之阴大竹林中有石室焉。
即大迦叶波与千无学。
结集经教所托之地。
又西二十馀里。
即大众部结集处也。
山城之北可五里许。
至曷罗阇姞利呬城。
唐言新王舍也。
馀传所称者是矣。
又北三十馀里至那烂陀寺。
唐言施无厌也。
赡部洲中寺之最者。
勿高此矣。
五王共造供给倍隆。
故因名焉。
其寺都有五院。
同一大门周闾四重高八丈许。
并用砖垒。
其最上壁犹厚六尺。
外郭三重。
墙亦砖垒。
高五丈许。
中间水绕极深池堑。
备有花畜严丽可观。
自置已来防卫清肃。
女人非滥未曾容隐。
住僧众四千馀人。
外容道俗通及邪正乃出万数。
皆周给衣食无有穷竭。
故复号寺为施无厌也。
中有佛院备诸圣迹。
精舍高者二十馀丈。
佛昔于中四月说法。
又有精舍高三十馀丈。
中诸变态不可名悉。
置立铜像高八丈馀。
六层阁盛庄严绮饰。
即戒日之兄满胄王造也。
又有鍮石精舍高可八丈。
戒日亲造。
彫装未备日役千功。
彼国常法钦敬德望。
有诸论师智识清远。
王给封户乃至十城。
渐降量赏不减三城。
其寺现在受封大德三百馀人。
通经已上不掌僧役。
重爱学问咨访异法。
乌耆已西被于海内。
诸出家者皆多义学。
任国往返都无隔碍。
王虽守国不敢遮障。
故彼学徒博闻该赡。
历诸国风声久达。
将造其寺。
众差大德四十人。
至庄迎宿。
庄即目连之本村也。
明日食后。
僧二百馀俗人千馀。
擎舆幢盖香花来迎引入都会。
与众相慰问讫唱令住寺。
一切共同。
又差二十人。
引至正法藏所。
即戒贤论师也。
百六岁众所重故号正法藏
博闻强识。
内外大小一切经书无不通达。
即昔室商祛王所坑之者。
为贼擎出潜沦草莽。
法显道俗所推。
戒日增邑十城。
科税以入。
贤以税物成立寺庙。
礼赞讫。
并命令坐。
问从何来。
答从支那国来欲学瑜伽等论。
闻已啼泣。
召弟子觉贤说己旧事。
曰。
和上三年前。
患困如刀刺。
欲不食而死。
梦金色人曰。
汝勿厌身。
往作国王多害物命。
当自悔责。
何得自尽。
有支那僧来此学问。
已在道中。
三年应至。
法惠彼。
彼复流通。
汝罪自灭。
吾是曼殊室利。
故来相劝。
和上今损。
正法藏问。
在路几时。
曰。
出三年矣。
既与梦同。
悲喜交集。
礼谢讫。
寺素立法。
通三藏者员置十人。
由来阙一。
风问便处其位。
日给上馔二十盘大人米一斗。
槟榔豆䓻龙脑香乳苏蜜等。
净人四婆罗一。
行乘象舆三十人从。
大人米者粳米也。
大如乌豆。
饭香百步。
惟此国有。
王及知法者预焉。
故此寺通三藏者给二十盘。
二十日
渐减通一经者。
犹给五盘。
五日
过此已后便依僧位。
便请戒讲瑜伽论。
听者数千人。
十有五月方得一遍。
重为再讲。
九月方了自馀顺理扬对法等并得咨禀。
然于瑜伽偏所钻仰。
经于五年晨夕无辍将事博议未忍东旋。
诫曰。
吾老矣。
见子殉命求法经十年方至今日不辞朽老。
力为伸明。
法贵流通岂期独善。
更参他部恐失时缘。
智无涯也惟佛乃穷。
人命如露非旦则夕。
即可还也。
便为装行调。
付给论。
曰。
敢闻命矣。
意欲南巡诸国。
还途北指。
高昌昔言不得违也。
便尔东行大山林中。
至伊烂拿国。
见佛坐迹入石寸许。
长五尺二寸广二尺一寸。
旁有瓶迹没石寸许。
八出花文都似新置。
有佛立迹长尺八寸阔强六寸。
又东南行路经五国。
将四千里至三摩呾吒国
滨斥大海。
四佛曾游。
见青玉像举高八尺。
自斯东北山海之中。
凡有六国。
即达林邑。
道阻且长。
兼多瘴疠。
故不游践。
又从西行将至二千里。
达揭罗拿国。
邪正兼事。
别有三寺不食乳酪。
调达部也。
又西南行七百馀里至乌荼国。
东境临海
有发行城。
多有商侣停于海次。
南大海中有僧伽罗国
谓执师子也。
相去约指二万馀里。
每夜南望。
见彼国中佛牙塔上宝珠光明腾焰晖赫见于天际。
又西南行具诸国。
并有异迹。
可五千里至憍萨国。
即南印度之正境也。
崇信佛法僧徒万许。
其土宽广林野相次。
王都西南三百馀里有黑蜂山。
古大王为龙猛菩萨造立斯寺。
即龙树也。
其寺上下五重。
凿石为之。
引水旋注。
多诸变异。
沿波方达。
令净人固守罕有登者。
龛中石像形极伟大。
寺成之日。
龙猛就山以药涂之变成紫金。
世无等者。
又有藏。
夹缚无数。
古老相传。
尽初结集并现存在。
虽外佛法屡遭诛殄。
而此一山住持无改。
近有僧来于彼夏坐。
但得读诵不许持出。
具陈此事。
但路幽阻难可寻问。
又复南行七千馀里。
路经五国并有灵迹。
秣罗矩吒国
即赡部最南滨海境也。
山出龙脑香焉。
旁有岩顶清流。
绕旋二十许匝南注大海。
中有天宫观自在菩萨所住处。
即观世音之正名也。
临海有城。
师子国
今入海中可三千馀里。
非结大伴则不可至。
故不行也。
自此西北四千馀里。
中途国具诸神异。
达摩诃刺他国。
其王果勇威英自在。
未宾戒日。
寺有百馀。
僧徒五千。
大小兼学。
东境山寺罗汉所造。
有大精舍高百馀尺。
中安石像长八丈许。
上施石盖凡有七重。
虚悬空中相去各三尺许。
礼谒见者无不叹讶斯神也。
自此因循广寻圣迹。
钵伐多国
有数名德学业可遵。
又停二年。
学正量部根本论摄正法论成实论等。
便东南还那烂陀。
参戒已。
往杖林山胜军论师居士所。
其人刹利种。
学通内外五明数术。
依林养徒讲佛经义。
道俗归者日数百人。
诸国王等亦来观礼洗足供养。
封赏城邑。
从学唯识决择论意义论成无畏论等。
首尾二年。
夜梦寺内及外林邑火烧成灰。
见一金人告曰。
后十年
戒日王崩印度便乱。
当如火荡。
觉已向胜军说之。
意方决严具东还。
永徽之末戒日果崩。
今并饥荒。
如所梦矣。
初那烂陀寺大德师子光等。
立中百论宗。
破瑜伽等义。
曰。
圣人作论终不相违。
但学者有向背耳。
因造会宗论三千颂。
以呈戒诸师。
咸称善。
先有南印度灌顶师
名般若鞠多。
明正量部。
造破大乘论七百颂。
时戒日王讨伐至乌荼国。
诸小乘师保重此论以用上王。
请与大乘师决胜。
王作书与那烂陀寺。
可差四僧善大小内外者诣行宫在所。
拟有论义。
乃差海慧智光师
为四应命。
将往未发间。
有顺世外道来求论难。
书四十条义悬于寺门。
若有屈者斩首相谢。
彼计四大为人物因。
旨理沈密最难徵覈。
如此阴阳谁穷其数。
此道执计必求捔决。
彼土法。
论有负者先令乘驴。
屎瓶浇
公于众中。
形心折伏然后依投永为皂隶。
诸僧同疑。
恐有殿负默不陈对。
停既久究达论道。
告众请对。
何得同耻。
各立旁證。
往复数番通解无路。
神理俱丧溘然潜伏。
预是释门一时腾踊。
彼既屈已请依先约。
曰。
我法弘恕不在刑科。
禀受我法如奴事主。
因将向房遵正法要。
彼乌荼论又别访得。
寻择其中便有谬滥。
谓所伏外道曰。
汝闻乌荼所立义不。
曰彼义曾闻。
特解其趣。
即令说之。
备通其要。
便指纤芥。
申大乘义破之。
名制恶见论。
千六百颂。
以呈戒等师。
咸曰。
斯论穷天下之勍寇也。
何敌当之。
意欲流通教本。
乃放任开正法。
遂往东印度境迦缕多国。
以彼风俗并信异道故其部众乃有数万。
佛法虽弘未至其土。
王事天神爱重教义。
但闻智人不问邪正。
皆一奉敬其人。
创染佛法将事弘阐故往开化
既达于彼王。
胜度神思清远。
童子王闻欣得面款。
遣使来请再三乃往。
既至相见宛若旧游。
言议接对又晦朔。
于时异术云聚。
请王决论。
言辩才交邪徒草靡。
王加崇重初开信门。
请问诸佛何所功德。
赞如来三身利物。
因造三身论三百颂以赠之。
王曰。
未曾有也。
戴归依。
此国东境接蜀西蛮。
闻其途路。
两月应达。
于时戒日王臣告曰。
东蕃童子王所有支那大乘天者。
道德弘被。
彼王所重。
请往致之。
其大乘天者。
印度诸僧美之目也。
王曰。
我已频请辞而不来。
何因在彼。
即使语拘摩罗王。
可送支那法师来共会祇罗国。
童子王命象军二万船三万。
溯殑伽河以赴戒日。
戒日与诸官属百馀万众。
河东下同集羯朱祇罗国。
初见礼。
呜足尽敬。
散花设颂无量供已曰。
弟子先请。
何为不来。
答以听法未了故此延命。
又曰。
彼支那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曲。
秦王何人致此歌咏。
曰。
即今正国之天子也。
是大圣人拨乱反政恩沾六合故有斯咏。
王曰。
故天纵之为物主也。
乃延入行宫陈诸供养。
乃述制恶见论。
顾谓门师曰。
日光既出荧烛夺明。
师所宝者他皆破讫。
试救取看。
小乘诸僧无敢言者。
王曰。
此论虽好然未广闻。
欲于曲女城大会。
命五印度能言之士。
对众显之。
使邪从正舍小就大。
不亦可乎。
是日发敕普告天下。
总集沙门婆罗门一切异道。
会曲女城。
自冬初溯流。
腊月方到。
尔时四方翕集。
乃有万数。
能论义者数千人。
各擅雄辩咸称克敌。
先立行殿各容千人。
安像陈供香花音乐。
升座。
即标举论宗命众徵覈。
十八日无敢问者。
王大嗟赏。
施银钱三万金钱一万上氎一百具。
仍令大臣执袈裟巡众唱言。
那法师论胜。
十八日来无敢问者。
并宜知之。
于时僧众大悦曰。
佛法重
乃令边人权智若此。
便辞东归。
王重请住观七十五日。
大施场相。
事讫辞还。
王敕所部。
递送出境。
并施青象金银钱各数万。
戒日拘摩罗等十八大国王。
流泪执别。
便辞而不受。
以象形大。
日常料草四十馀围。
饼食所须又三斛许。
戒日又敕令诸属国随到供给诸僧。
劝受象施。
皆曰。
斯胜相也。
灭度来。
王虽崇敬种种布施。
未闻以象用及释门。
象为国宝。
今既见惠。
信之极矣。
因即纳象而反钱宝。
然其象也其形圆大。
高可丈三长二丈许。
上容八人。
并诸什物象等具。
并在其上。
状如重都相似空行。
虽逢奔逸而安隐不坠。
瓶水不侧。
缘国北旋出印度境。
戒日威被咸蒙供侍。
入皂利国
山川相半沃壤丰熟。
僧徒数万并学大乘。
东北山行过诸城邑上大雪山。
及至其诸山并下。
又上三日达最高岭。
南北通望
但见横山各有九重。
过斯已往皆是平地。
虽有小山孤断不续。
唯斯一岭曼延高远。
约略为言。
赡部一洲山丛斯地。
何以知耶。
至如西境波斯平川眇漫。
东寻嵬崿莫有穷踪。
北则横野萧条。
南则印度
所谓香山者也。
达池幽邃未可寻源。
四河所从皆由斯出。
尔雅所谓昆崙之墟。
岂非斯耶。
案诸禹贡。
河出碛石。
盖局谈其潜出处耳。
张骞寻之乃游大夏
固是超步所
犹不言其发源之始。
斯可知矣。
引从前后自勒行众沿岭而下。
三日至地。
达睹货罗诸故都邑
山行八百路极艰险。
寒风切骨到于活国
中途所皆属北狄。
而此王者突厥之胤。
统管诸胡总御铁门以南诸小国也。
自此境东方入葱岭
岭据赡部洲中。
南接雪山北至热海。
东渐乌铩西极波斯。
纵广结固各数千里。
冬夏雪冰岩崖险。
过半已下多出山
故因名焉。
昔人云。
葱岭停雪。
即雪山也。
今亲目验。
则知其非。
雪山乃居葱岭已南。
东西亘海。
南望平野。
北达丛山。
方名葱岭
东山行。
十国二千馀里。
达摩悉铁帝国。
境在山间。
东西千六百里。
南北极广不踰四五里许。
临缚刍河从南而来不测其本。
僧寺十馀。
有一石像上施金铜圆盖。
人有旋绕盖亦随转。
岂由机巧莫测其然。
东山行近有千里达商弥国
东至大川广千馀里。
南北百馀里绝无人住。
川有龙池
东西三百南北五十。
其池正在大葱岭内。
赡部洲中最高地也。
何以明之。
池出二河。
其西流者至达摩悉铁国与缚刍河合。
自此以西皆西流。
其东流者至祛沙西界与徙多河合。
自此已东水皆东流。
故分二河各注西海故知高也。
河出大鸟卵如𭽎许。
条支国大卵如瓮。
岂非斯耶。
又东五百至朅盘陀国。
北背徙多河。
所谓悉河也。
东入盐泽。
潜于地中。
涌于石。
为东夏河矣。
其国崇信佛法。
城之东南三百馀里。
大崖两室各一罗汉现入灭定七百馀年。
须发渐长。
左近诸僧年别为剃。
又东千馀里方出葱岭乌铩国
城临徙多。
西有大山崖自崩坠。
中有僧焉。
冥目而坐。
形甚奇伟。
须发下垂至于肩面。
问其委曲乃迦叶佛时人矣。
近重崩崖没于山内。
至斯国。
与象别行先度雪河。
象晚方至。
水渐汎涨。
不悉山道。
寻岭直下。
牙冲岸树。
象性凶犷反拔却顿。
因即致死。
怅恨所已越山险将达平壤不果祈愿。
东过疏勒乃至沮渠
可千馀里。
同伴五百皆共推为大商主。
处位中营四面防守。
且自沮渠一国。
素来常镇十部大经。
各十万偈。
如前所传。
国宝护之不许分散。
今属突厥
南有大山。
现三罗汉入灭尽定。
东行八百达于遁国。
地惟沙壤寺有百馀。
僧徒五千并大乘学。
西山寺佛曾游践。
有大石室。
罗汉入定。
石门封掩。
既度葱岭
先遣侍人。
赍表陈露达国化也。
下敕流问令早相见。
行达于遁。
以象致死所赍像交无运致。
又上表请寻下别敕。
令于遁王给其鞍乘。
既奉严敕驼马相连至于沙洲。
又蒙别敕。
计其行程酬雇价直。
自尔乘传二十许乘。
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
届于京郊之西。
道俗相趋屯赴阗闼。
数十万众如值下生。
将欲入都。
人物諠拥取进不前。
遂停别馆。
通夕禁卫。
候备遮断停驻道旁。
从故城之西南至京师朱雀街之都亭驿二十馀里。
列众礼谒动不得旋。
于时驾幸洛阳
乃留诸像送弘福寺
京邑僧众竞列幢帐助运庄严。
四部諠哗又倍初至。
当斯时也复感瑞云现于日北团圆如盖。
红白相映当于像上发轮光。
既非绕日同共嗟仰从午至晡。
豫入弘福方始歇灭。
致使京都五日四民废业七众归
当此一期。
倾仰之高终古罕类也。
虽逢荣问独守馆宇坐镇清闲。
恐陷物议故不临对。
及至洛滨特蒙慰问。
并献诸国异物。
以马驮之。
别敕引入深宫之内殿。
面奉天颜。
谈叙真俗无爽帝旨。
从卯至酉不觉时延。
迄于闭鼓。
上即事戎旃。
问罪辽左。
明旦将发。
下敕同行。
固辞疾苦。
兼陈翻译。
不违其请。
乃敕京师留守梁国公房玄龄
专知监护。
资备所须一从天府
印度声畅五天。
称述支那人物为盛。
戒日大王菩提寺僧。
思闻此国。
为日久矣。
但无信使。
未可依凭。
彼土传。
赡部一洲四王所治。
东谓脂那。
主人王也。
西谓波斯。
主宝王也。
南谓印度
象王也。
北谓猃狁。
主马王也。
皆谓四国藉斯以治。
即因为言。
既安达恰述符同。
戒日及僧。
各遣中使赍诸宝远献东夏
是则天竺信命自而通。
宣述皇猷之所致也。
使既西返。
又敕王玄策等二十馀人。
随往大夏
并赠绫帛千有馀段。
王及僧等数各有差。
并就菩提寺僧召石蜜匠。
乃遣匠二人僧八人。
俱到东夏
寻敕往越州
就甘蔗造之皆得成就。
先是菩提寺僧三人送初。
至。
下敕普请京城设斋。
仍于弘福译大严等不久之间信又至。
乃敕且停待到方译。
主上虚心企仰。
频下明敕令速至。
但为事故留连不早程达。
既见洛宫深沃虚想。
即陈翻译。
搜擢贤明。
上曰。
法师唐梵具赡词理通敏。
将恐徒扬仄陋终亏圣典。
曰。
昔者二秦之译门位三千。
虽复翻传。
犹恐后代无闻怀疑乖信。
若不搜举同奉玄规。
岂以褊能妄参朝委。
频又固请乃蒙降许。
帝曰。
自法师行后造弘福寺
其处虽小禅院虚静。
可为翻译。
所须人物吏力。
并与玄龄商量优给。
既承明命返迹京师
遂召沙门慧明灵闰等。
以为證义
沙门行友赜等。
以为缀缉。
沙门智證辩机等。
以为录文。
沙门玄模以梵语。
沙门玄应以定字伪。
其年五月创开翻译。
大菩萨藏经二十卷。
余为执笔。
并删缀词理。
广解六度四摄十力四畏三十七品诸菩萨行。
合十二品。
将四百纸。
又复旁翻扬圣教论二十卷。
智證等更迭录文。
沙门行友详理文句。
奘公于论重加陶练。
次又翻大乘对法论一十五卷。
沙门玄笔受
微有馀隙。
又出西域传一十二卷。
沙门辩机
亲受时事连纰前后。
兼出佛地六门神咒等
都合八十许卷。
前代已来所译经教。
初从梵语倒写本文。
次乃回之顺同此俗。
然后笔人乱理文句。
中间增损多坠全言。
今所翻传都由旨。
意思独断出语成章。
词人随写即可披玩。
尚贤吴魏所译诸文。
但为西梵所重贵于文句。
钩锁联类重沓布在。
唐文颇居繁复。
故使缀工专司此位。
所以贯通词义加度节之。
铨本勒成秘书缮写。
于时驾返西京
上并请序题。
寻降手敕曰。
法师夙标高行早出尘
泛宝舟而登彼岸。
搜妙道而辟法门。
弘阐大猷荡涤众累。
是以慈云欲卷。
舒之荫四空。
慧日将昏。
朗之照八极。
舒朗之者。
惟法师乎。
朕学浅心拙。
在物犹迷。
况佛教幽微。
岂敢仰测。
请为题。
非已所闻。
其新撰西域传者。
披览。
及西使再返。
又敕二十馀人随往印度前来国命通议中书
敕以异域方言务取符会。
若非伊人将论声教。
故诸信命并资于
乃为转唐言依彼西梵。
文词轻重令彼读者尊崇东夏
寻又下敕。
令翻老子五千文为梵言以遗西域
乃召诸黄巾述其奥。
领叠词旨方为翻述。
道士蔡晃成英等。
竞引释论中百玄意。
通道
曰。
佛道两教其致天殊。
安用佛言用通道义。
穷覈言疏本出无从。
晃归情曰。
昔相传祖凭佛教至于三论。
晃所师遵准义幽通不无同会。
故引解也。
僧肇著论。
盛引老庄。
犹自申明。
不相为怪。
佛言似道何爽纶言。
曰。
佛教初开。
深文尚拥。
老谈玄理微附佛言。
论所传引为联类。
岂以喻词而成通极。
论繁富各有司南。
老但五千论无文解。
馀千卷多是医方。
至如此土何晏王弼周颙萧绎顾欢之徒。
动数十家。
注解老子何不引用。
乃复旁通释氏。
不乃推步逸踪乎。
既依翻了将欲封勒。
道士成英曰。
幽邃。
非夫序引何以相通。
请为翻之。
曰。
观老治身治国之文。
文词具矣。
叩齿咽液之序。
其言鄙陋。
将恐西闻异国有愧乡邦。
英等以事闻诸宰辅。
又陈露其情。
中书马周曰。
西域有道如老庄不。
曰。
九十六道并欲超生。
师承有滞致沦诸有。
至如顺世四大之术。
初六谛之宗。
东夏所未言也。
若翻老序。
则恐彼以为笑林。
遂不译之。
以弘赞之极。
尚帝王
开化流布古为重。
又重表曰。
伏奉墨敕猥垂奖喻。
祇奉纶言精守振越。
玄奘业尚空疏。
谬参法侣幸属九瀛有截四表无虞。
凭皇灵以远征。
恃国威而访道。
穷遐冒险虽励愚诚。
纂异怀荒资朝化。
所获论奉敕翻译。
见成卷轴。
未有诠序。
伏惟陛下睿思云敷。
天华烂。
理包系象调逸咸英。
跨千古以飞声。
掩百王而腾实。
窃以神力无方。
非神思不足诠其理。
圣教玄远。
非圣藻何以序其源。
故乃冒犯威严。
敢希题目宸眷冲邈不垂矜许。
抚躬累息相顾失图。
玄奘闻。
日月丽天。
既分晖于户牖。
江河纪地。
亦流润于岩涯。
云和广乐。
不秘响于聋昧。
金璧奇珍。
岂韬彩于愚瞽。
敢缘斯理重以干祈。
伏乞雷雨曲垂天文俯照。
配两仪而同久。
与二耀而俱悬。
然则鹫岭微言。
假神笔而弘远。
鸡园奥义。
托英词而宣畅。
岂止区区梵众独恩荣。
亦使蠢蠢迷生方超尘累而已。
奏之日。
敕遂许焉。
驸马高履行曰。
汝前请朕为汝父作碑。
今气力不如昔。
愿作功德为法师作序不能作碑。
汝知之。
贞观二十二年玉华宫
至。
问翻何论。
答正翻瑜伽。
上问。
何圣所作何等义。
具答已令取论披阅。
遂下敕。
新翻论写九本。
颁与洛相兖荆杨等九大州。
又请题。
上乃出之名大唐三藏圣教序。
月殿。
弘文馆学士上官仪
对群僚读之。
其词曰。
盖闻。
二仪有象。
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
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
庸愚皆识其端。
阴洞阳。
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包乎阴阳而易识者。
以其有象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
以其无形也。
故知象可徵。
虽愚不惑。
形潜莫睹。
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虚乘幽控寂。
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
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
细之则摄于毫釐。
无灭无生。
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
运百福而长。
今妙道凝
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
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
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
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
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
言未驰而成化。
现常之世。
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越世。
金容掩色。
不镜三千之
丽象开图。
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
拯含类于三涂。
遗训遐宣。
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
莫能一其指归。
曲学易遵。
邪正于焉纷糺。
所以空有之论。
或习俗而是非。
大小之乘。
乍沿时而隆替。
玄奘法师者。
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
三空之心。
长契神情。
先包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
未足比其清华。
仙露明珠。
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
夐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
悲正法之淩迟。
栖虑门。
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
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
杖策孤征。
雪晨飞途间失地。
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
拨烟霞而进影。
百重寒暑。
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餐风。
鹿苑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
受真教于上贤。
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
八藏三箧之文。
波涛于口海。
所历之国。
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
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
注法雨于东垂。
圣教缺而复全。
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乾焰。
共拔迷涂。
朗爱水之昏波。
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
以缘升。
升坠之端惟人所托。
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华。
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
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
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
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
夫以。
卉木无知。
犹资善而成
况乎人伦有识。
不缘庆而求庆。
方冀。
流施。
将日月而无穷。
斯福遐敷。
与乾坤而永大。
百僚称庆。
谢曰。
窃闻。
六爻探赜局于生灭之场。
百物正名。
未涉真如之境。
犹且远徵羲册。
睹奥不测其神。
遐想轩图。
历选并归其美。
伏惟。
皇帝陛下。
玉毫降质金轮御天。
廓先王之九州。
掩百千之日月。
斥例代之区域。
纳恒沙之法界。
遂使给园精舍并入堤封。
贝叶灵文咸归删府。
玄奘往因。
振锡聊谒崛山。
途万里。
怙天威如咫步。
匪乘千叶。
诣双林如食顷。
搜扬三藏。
尽龙宫之所储。
研究一乘。
鹫岭之遗旨。
并已载于白马还献紫宸
寻蒙下诏赐使翻译。
玄奘识乖龙树。
谬忝传灯之荣。
才异马鸣。
深愧写瓶之敏。
译经论纰舛尤多。
天恩留神构序。
文超象系之
若聚日之放千光。
理括众妙之门
云之濡百草。
一音演说亿劫罕逢。
忽以微生亲承梵响。
踊跃欢喜如闻受记。
奏之日。
寻下敕曰。
朕才谢圭璋言惭博达。
至于内典尤所未闲。
昨制序文深为鄙拙。
惟恐秽翰墨于金简。
标瓦砾于珠林。
忽得来书谬承褒赞。
循躬省虑弥益厚颜。
不足称空劳致谢。
又重表谢。
敕云。
朕性不读经。
兼无才智。
忽制论序。
翻污经文。
具览来言枉见褒饰。
愧逢虚美唯益真惭。
尔朝宰英达咸申击
释宗弘盛气接成阴。
皇太子述上所作三藏圣教序曰。
扬正教。
非智无以广其文。
阐微言。
非贤莫能定其旨。
盖真如圣教者。
诸法之玄宗。
众经之轨䠱也。
综括宏远奥旨遐深。
极空有之精微。
体生灭之要。
茂道旷。
寻之者不究其源。
文显义幽。
履之者莫测其际。
故知。
圣慈所被业无而不臻。
妙化所敷缘无恶而不剪。
开法网之纲纪。
六度之正教。
拯群有之涂炭。
启三藏之秘扃。
是以名无翼而长飞。
道无根而永固。
道名流庆。
历遂古而镇常。
赴感应身。
尘劫而不朽。
晨钟夕梵。
交二音于鹫峰
慧日法流。
转双轮于鹿苑
排空宝盖。
接翔云而共飞。
庄野春林。
与天花而合彩。
伏惟。
皇帝陛下。
上玄资福。
垂拱而治八荒。
德被黔黎。
敛衽而朝万国。
恩加朽骨。
石室归于贝叶之文。
泽及昆虫。
金匮流乎梵说之偈。
遂使阿耨达水通神甸之八川。
耆阇崛山接嵩华之翠岭。
窃以。
法性凝寂。
靡归心而不通。
智地奥。
感恳诚而遂
岂谓重昏之夜。
烛慧炬之
火宅之朝。
降法雨之泽。
于是百川异流。
同会于海。
万区分义。
总成乎实。
岂与武校其优劣。
尧舜比其圣德者哉。
玄奘法师者。
夙怀聪令。
立志夷简。
神清髫龀之年。
体拔浮华之世。
凝情定室匿迹幽岩。
栖息三禅巡游十地。
超六尘之境。
独步迦维。
会一乘之旨。
随机化物。
以中华之无质。
印度之真文。
远涉恒河终期满字。
频登雪岭更获半珠。
问道往还十有七载。
备通释典利物为心。
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
奉敕于弘福寺翻译圣教。
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
洗尘劳而不竭。
传智灯之长焰。
皎幽闇而恒明。
非久植胜缘。
何以扬斯旨。
所谓法相住。
齐三光之
我皇福臻。
同二仪之固。
伏见御制众论序。
照古腾今。
理含金石之声。
文抱风云之润。
治辄以轻尘足坠露添流。
略举大纲以为斯记。
参内禁。
扣问沈隐。
翻译相续不爽法
敕赐云纳一领。
妙绝古今。
又敕天下。
寺度五人维持圣种。
皆其力也。
冬十月随驾入
于北阙造弘法院。
镇恒在彼。
初于曲池为文德皇后慈恩寺
令住度三百人。
有令寺西北造翻经院。
给新度弟子一十五人。
弘福旧处仍给十人。
今上嗣箓素所珍敬。
追入优问礼殊恒袟。
永徽二年
请造梵本台。
蒙敕赐物。
寻得成就。
又追入内。
于修文殿翻发智等论。
降手诏飞白书。
慰问优洽。
显庆元年正月
皇太子于慈恩设大斋。
朝寀总至。
黄门郎薛元超
中书郎李义府曰。
译经佛法之大。
未知何以光扬耶。
曰。
公此之问。
所怀矣。
译经虽位在僧。
价终凭朝贵。
至如姚秦鸠摩罗什
安成侯姚嵩笔受
元魏菩提流支
侍中崔光录文。
贞观初波颇初译。
仆射萧瑀太府萧璟庶子杜正伦等。
监阅详定。
今并无之不足光远。
大慈恩寺
圣上切风树之哀。
追造壮丽。
腾实之美勿过碑颂。
若蒙二公为致。
则不朽之迹。
形于今古矣。
便许之。
旦遣给事宣敕云。
所须官人助翻者已处分讫。
其碑朕作。
寻敕。
慈恩翻译文义须精。
宜令左仆射于志宁
中书令来济
礼部许敬宗
黄门郎薛元超
中书郎李义府等。
有不安稳随事润色。
若须学士任追三两人。
及碑成请神翰书。
蒙特许。
克日送寺。
京寺咸造幢盖。
又敕王公已下太常九部及两县伎乐。
车徒千馀乘驻弘福寺
上居安福门。
俯临将送。
京邑士女列于道侧。
北之南二十馀里充牣衢街。
法无与俦焉。
又赐山纳妙胜前者并时服玩百有馀件。
显庆二年
驾幸洛阳
预从安置东都翠宫。
召入大内丽日殿。
翻观所缘等论。
又于宫。
大毗婆沙等论。
少离桑梓。
白首言归。
访问亲故。
零落殆尽。
惟有一姊。
迎与相见。
访以坟陇。
旋殡未迁。
便卜胜地。
旋茔改葬。
少室山西
缑氏故县东北。
游仙乡控鹤里凤凰谷
之生地也。
下近有少林寺
魏孝文所立。
是翻十地之所。
意愿栖托为国翻译。
蒙手敕云。
知欲晦迹岩泉追林远而架往。
托虑禅寂轨什以标今。
仰挹风徽所钦尚。
朕业空学寡靡究高深。
然以浅识薄闻。
未见其可。
法师津梁三界汲引四生。
智皎心灯定凝意水。
非情尘之所曀岂识浪而能惊然以道德可居。
何必太华叠岭。
空寂可舍。
岂独少室重峦。
幸戢来言勿复陈请。
即市朝大隐。
不独贵于昔贤。
见闻弘益更可珍于即代。
遂因寝言。
显庆三年下敕为皇太子西明寺成。
令给上房僧十人以充侍者
有大般若者。
二十万偈此土八部咸在其中。
不久下敕令住玉华。
翻经供给一准京寺。
遂得托静不爽译功。
显庆五年正月元日
创翻大本。
至龙朔三年十月末了。
凡四处十六会说。
总六百卷。
般若空宗此焉尽。
于间又翻成唯识论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品类足论等。
至十一月上此
请制序。
于蓬莱宫通事舍人冯义宣敕许之。
以来愿生弥勒。
及游西域
又闻无著兄弟皆生彼天。
又频祈请咸有
怀此专至益增翘励。
后至玉华。
但有隙次。
无不发愿生睹史多天见弥勒佛。
般若翻了。
策勤行道礼忏。
麟德元年告翻经僧及门人曰。
有为之法必归磨灭。
泡幻形质何得久停。
行年六十五矣。
必卒玉华。
论有疑者可速问。
闻者惊曰。
年未耆耄何出此言。
报曰。
此事自知。
遂往辞佛。
先造俱胝十亿像所。
礼忏辞别。
有门人外行者。
皆报好去。
今与汝别亦不须来来亦不见。
至正月九日告寺僧曰。
必当死。
云。
此身可恶犹如死狗。
既死已勿近宫寺。
山静处埋之。
因既卧疾。
开目闭目见大莲花鲜白而至。
又见伟相知生佛前。
命僧读所翻经论名目已。
总有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
怀欣悦。
总召门人。
有缘并集云。
无常将及急来相见。
于嘉寿殿。
以香木树菩提像骨。
对寺僧门人辞诀。
并遗表讫。
便默念弥勒。
令傍人称曰。
南谟弥勒如来应正等觉。
愿与含识速奉慈颜。
南谟弥勒如来所居内众。
愿舍命已必生其中。
至二月四日
右胁累足右手支头。
左手髀上铿然不动。
有问何相。
报曰。
勿问。
妨吾正念。
至五日中夜
弟子问曰。
和上定生弥勒前不。
答曰。
决定得生。
言已气绝。
迄今两月色貌如常。
又有冥应略故不述。
又下敕葬日听京城僧尼幢盖往送。
于是素盖素幢浮空云合。
哀笳哀梵气遏人神。
四俗以之悲凉。
七众惜其沈没。
乃葬于白鹿原四十里中。
皂素弥满。
其茔与兄捷公相近。
苕然白塔近烛帝城。
寻下别敕。
令改葬樊川
与州县相知供给吏力乃又出之。
众咸叹异。
久埋瘗色相如初。
非愿力所持。
焉能致此。
余以闇昧滥沾斯席。
与之对晤屡展炎凉。
听言观行名实相守。
精厉晨昏计时分业。
虔虔不懈专思法务。
言无名利行绝虚浮。
曲识机缘物性。
不倨不谄行藏适时。
吐味幽深开疑议。
季代之英贤。
乃佛宗之法将矣。
且其发蒙入法。
特异常伦。
听览论用为恒任。
行东挹酌诸师披露肝胆尽其精义。
莫不倾倒林薮更新学府
遂能不远数万咨求胜法。
誓舍形命必会为期。
发趾张掖途次龙沙
中途艰险身心仅绝。
既达高昌来价。
传国祖送备阅灵仪。
路出铁门石门
躬乘沙岭雪岭。
历天险而志逾慷慨。
遭凶贼而神弥厉勇。
兼以归禀正教。
师承戒
理遂言扬义非再授。
广开异论包藏胸亿。
致使梵侣倾心不匮其法。
又以起信一论文出马鸣彼土诸僧思承其本。
乃译唐为梵布五天。
斯则法化之缘东西互举。
西华馀论尚声明。
乃卑心请决。
随授随晓。
致有七变其势动发异踪。
三循广论恢张怀抱。
故得施无厌寺三千学僧皆号智囊护持城堑。
及睹其唇吻听其词义。
皆弹指赞叹。
何斯人也。
随其游历塞外海东百三十国。
道俗邪正。
承其名者莫不仰归依更开信可以家国增荣。
光宅惟远。
献奉岁至。
之功。
若非天挺英灵生知圣授何能斯鸿绪导达遗踪。
前后僧传往天竺者。
法显法勇。
于道邃道生
相继中途一十七返。
取其言华梵妙达文筌扬导国风开悟邪正。
莫高于矣。
恨其部不翻犹涉过半。
年未迟暮。
足得出之。
无常奄及。
惜哉。
释玄奘
本名祎
姓陈氏
洛州缑氏人也。
少罹穷酷随兄长睫法师净土寺
授以精理旁兼巧论。
年十一诵维摩法华。
东都恒度便预其次。
自尔卓然梗正不偶欲慕大法。
后达长安庄严寺
又非本望。
西踰剑阁既达蜀都。
受诸经论一闻不忘。
武德五年二十有一为诸学府雄伯沙门讲扬心论。
不窥文相而诵注无穷。
时曰神人。
后又遍游荆扬等州访诸道邻。
复还京辇广就诸蕃。
遍学书语行坐寻授。
数日博通惟候机会。
贞观三年会夹下敕道俗随丰四出。
由斯得往西域取诸经像。
行至罽宾国
道险虎豹不可过。
不知为计。
乃锁房门而坐。
至夕开门见一老僧
头面疮痍身体脓血。
床上独坐莫知由来。
乃礼拜勤求。
僧口授多心经一卷。
诵之。
遂得山川平易道路开通虎豹藏形魔鬼潜迹。
遂至佛国取经六百馀部。
贞观十九年京师
下敕令住玉华翻译经藏。
生常已来愿生弥勒。
及游西域又闻无著兄弟皆生彼天。
又频祈请咸有显證。
后至玉华但有隙次无不发愿。
麟德元年告翻译僧及门人曰。
有为之法必归磨灭。
泡影形质何得久停。
行年六十五必卒玉华。
于经论有疑者今可速问。
闻者惊异。
师曰。
此事自知。
遂往辞佛及诸僧众。
既卧疾。
常见大莲花鲜白而至。
又见佛相。
命僧读所翻经论名目。
已总有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
自怀欣悦。
总召门人有缘并集云。
无常将及急来相见。
于嘉寿殿以香木树菩提像骨。
对寺僧辞诀并遗表讫。
便默念弥勒右胁累足。
右手支头左手髀上。
坚然不动气绝神逝。
两月色貌如常。
乃葬于白鹿原
将往西域
灵岩寺见有一树。
立于庭以手摩其枝曰。
吾西去求佛教。
汝可西长。
若吾归即却东回。
使吾弟子知之。
及去其枝年年西指约长数丈。
一年忽东回。
门人弟子曰。
教主归矣。
乃西迎之果还。
至今众谓此为摩顶
本名祎
姓陈氏
太丘仲弓之后也。
意欲流通教本。
遂往东印度境。
迦摩缕多国。
以彼风俗。
并信异道。
其部众乃有数万。
佛法虽弘。
未至其土。
故往开化
既达于王。
胜度。
神思清远。
童子王闻。
欣得面款。
遣使请见。
宛若旧游。
言议接对。
又经晦朔。
于时异术云聚。
言辩才交。
邪徒草靡。
王加崇重。
初开信门。
请问诸佛。
何所功德。
赞如来三身利物。
因造三身论。
三百颂以赠之。
王曰未曾有也。
顶戴归依。
此国东境。
接蜀西蛮。
其路两月应达。
于时戒日。
王臣告曰。
东蕃童子王。
所有支那大乘天者。
道德弘被。
彼王所重。
请往致之。
大乘天者。
印度诸僧美之目也。
王遣使语拘摩罗王。
可送支那法师来共会祗罗国。
童子王。
命象军一万。
方船三万。
沂殑伽河。
以赴戒日。
戒日与诸官属
百馀万众。
河东下。
同集羯朱祗罗国。
初见顶礼。
呜足尽敬。
散花设颂。
无量供已。
王曰彼支那国。
有秦王破阵乐。
歌舞曲。
秦王何人。
致此歌咏。
曰。
即今正国之天子也。
是大圣人。
拨乱反正。
恩沾六合。
故有斯咏。
王乃延入行宫。
陈诸供养。
乃述制恶见论。
顾谓门师曰。
日光既出。
萤烛夺明。
师所宝者。
他皆破讫。
试救取看小乘。
诸僧无敢言者。
王曰此论虽好。
然未广闻。
欲于曲女城大会。
命五印度能言之士。
对众显之。
使邪从正。
舍小就大。
是日发敕。
普告天下。
总集沙门
婆罗门
一切异道。
会曲女城。
能论义者。
数千人。
各擅雄辩。
咸称克敌。
先立行殿。
各容千人。
安像陈供。
香花音乐。
升座。
即标举论宗。
命众徵窍。
竟十八日。
无敢问者。
王大嗟赏。
施银钱三万。
金钱一万。
上氎衣一百具。
仍令大臣执袈裟。
巡众唱言。
那法师论胜。
十八日来无敢问者。
并宜知之。
于时僧众大悦曰。
佛法重兴。
乃令边人权智若此。
便辞东归。
王重请住观七十五日。
大施场相事讫。
辞还。
王敕所部。
𨔛送出境。
并施青象金银钱各数万。
戒日。
拘摩罗等。
十八大国王。
流泪执别。
便辞而不受。
又敕令诸属国。
随到供给。
诸僧劝受象施。
皆曰。
斯胜相也。
灭度来。
王虽崇敬。
种种布施。
未闻以象用及释门。
象为国宝。
今既见惠。
信之极矣。
因即纳象而反钱宝。
然其象也。
其形圆大。
高可丈三。
长二丈许。
上容八人。
并诸什物经像等具。
并在其上。
空行虽逢奔逸。
而安檼不坠。
瓶水不侧。
缘国北旋。
印度境。
入卑利国
山川相半。
沃壤丰熟。
僧徒数万。
并学大乘。
东北山行。
诸城邑
上大雪山。
及至其顶。
诸山并下。
又上三日。
达最高岭。
南北通望
但见横山
各有九重。
过斯已往。
皆是平地。
虽有小山。
孤断不续。
唯斯一岭。
蔓延高远。
瞻部一洲。
山丛斯地。
至如西境波斯。
平川渺漫。
东寻嵬崿。
莫有穷踪。
北则横野萧条。
南则印度皋衍。
即经所谓。
香山
达池幽邃。
未可寻源。
四河所从。
皆由斯出。
尔雅所谓。
昆崙之墟也。
案诸禹贡。
河出碛石。
张骞寻之。
乃游大夏
固是超步所经。
犹不言其发。
源之始。
引从前后。
自勒行众。
沿领而下。
三日至地。
达睹货罗。
诸故都邑
山行八百。
路极艰险。
寒风切骨。
到于活国
中途所经。
皆属北边。
而此王者。
突厥之胤。
统管诸番。
总御铁门。
以南诸小国自此境东。
方入葱岭
岭据赡部洲中。
南接雪山北。
至热海东。
乌铩
西极波斯。
纵广结固。
各数千里。
冬夏积雪。
冰严崖隒。
过半已下。
多出山
故因名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